“齐医生,我平时身体好好的,怎么昨天半夜脚趾突然疼得下不了床?”在诊室里,齐岩医生常常听到患者这样焦急的询问。每当这时,她总会用温和而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这可能是您身体里‘看不见的冰沙’——也就是尿酸盐,在关节处‘结冰’了。”
从中医角度看,这些导致剧痛的尿酸盐属于“湿浊”范畴。齐岩医生解释道,当人们长期饮食不节,比如偏爱辛辣油腻、常喝啤酒,加上熬夜劳累,身体代谢功能就容易失调。就像河流泥沙淤积,体内也会产生过多的湿浊物质。这些物质平时像细沙一样散布全身,很多人可能毫无感觉。但危险就潜伏在这种“平静”之下。
一顿大鱼大肉后、熬夜加班时、受凉感冒甚至情绪激动时——这些看似寻常的生活场景,却可能成为疼痛的导火索。齐岩医生形象地说,这些散落的“小沙子”会悄悄聚集到关节处,形成“小冰碴”。当它们堵塞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就会突然爆发红、肿、热、痛,这正是中医所说的“不通则痛”。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个关节不痛,并不代表其他部位安全。齐岩医生提醒患者,这些湿浊物质会在全身流动,今天可能潜伏在脚趾,明天或许转移到膝盖。她见过太多患者,每次疼痛缓解后就放松警惕,直到再次被深夜的剧痛惊醒。
“不要等到发作才着急,调理一定要趁早。”这是齐岩医生最常对患者说的话。她认为,治病的关键在于调整体质,让体内的“小沙子”没有机会聚集成“大冰碴”。每当看到患者因忽视早期信号而反复发作,她总是倍感惋惜。
在临床工作中,齐岩医生不仅开方治病,更耐心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她会细致地解释: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其实是阻断“湿浊”生成的根本。有位年轻患者连续发作三次后才真正听进去她的劝告,通过半年调理,至今两年未再复发。患者送来锦旗时感慨:“齐医生不仅治好了我的痛,更教会我怎么不得病。”
这种“治未病”的理念,正是齐岩医生始终坚持的行医之道。她常说,医生的责任不只是解除当下的痛苦,更要帮助患者建立长期的健康管理意识。每当患者带着笑容告诉她“现在知道怎么和身体和平共处了”,就是她最欣慰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