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之礼赞》
人至中年,方渐渐懂得弱的滋味,弱的智慧,弱的力量。
世间人多慕强。要言语铿锵,要寸土不让,要事事占先。仿佛一旦示弱,便溃不成堤,失却所有尊严与立场。然而,老子在《道德经》中早已言明:“柔弱胜刚强”。此弱非彼弱,不是怯懦,不是屈服,而是一种更为深远坚韧的存在之道。
我曾见过檐下之水。它从不高声喧哗,亦不刻意争道,只是依着时节,绵绵而落。经年累月,竟在坚石之上滴出凹痕。我亦见过山间之竹,风来则俯身,风过复挺直,其柔韧之姿,反使百尺竿头,不易摧折。自然之道,似乎总在向我们昭示:刚者易折,柔者常存。
人间世情亦是如此。言语交锋时,一句“你说得有理”,远胜于十句反驳带来的敌意;行事艰难处,一句“我不太懂,请您指教”,反而更能开启他人相助之心。退后一步,并非认输,而是为了将道路走得更宽;俯身一时,并非卑微,而是为了将根扎得更深。
这或许就是老子示弱哲学的精髓——不将力气耗费在表面的胜负之争上,不把心绪纠缠于一时的面子得失。弱,是留出余地,是空出怀抱,是让事情有自然而然的周转空间。如水利万物而不争,故能成其大;如谷处低下而虚怀,故能容百川。
示弱,因此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清醒的自信。自知者不怒,自明者不争。一个懂得示弱的人,早已将胜负置于身外,而专注于行走本身。ta不急于证明,因深知时间会为一切作证;不惶恐于低头,因明白真正的高度从不依赖倨傲的姿态。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人世间的许多答案,或许本就藏在柔弱与不争之中。若能领会这份弱的哲学,或许我们便能在这坚硬的世界里,活得更柔软、也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