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学界)
转自:医学界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方式转变,糖尿病与高血压“两病共存”问题日趋普遍。基层医疗机构作为慢性病管理的“第一道防线”,虽已积累单病管理经验,但在“两病”患者的危害认知普及、早期干预实施及长期随访开展等工作中仍面临不少挑战。为明确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管理的核心要点、助力基层提升服务能力,“医学界”平台特邀嘉定区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盛飞主任接受专访,就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管理要点进行探讨,为改善患者的健康结局提供了专业视角。
Q1:当前基层医疗机构中,高血压、糖尿病的单病管理已形成一定经验,但 “两病共存” 患者数量持续增加。请问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相比单一疾病,会带来哪些更突出的健康危害?在这类患者的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哪些问题?
A1:在基层医疗场景中,“两病共存”的现象极为普遍,其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居高不下,是常见的共病类型之一。相较于单一疾病,二者共存带来的健康危害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呈现“1+1>2”的协同效应——二者病理机制高度关联,均以“血管内皮损伤”为核心病理环节,且会相互促进、加速彼此的疾病进展,最终加重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然而,由于二者均属于慢性进展性疾病,病程中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导致患者对其长期危害的感知普遍不足,往往等到明显不适症状显现时,病情已伴随严重的并发症,大幅增加了后续治疗难度与健康风险。
从具体危害来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对血管系统的损害尤为突出:
在糖尿病患者群体中,合并高血压可加重其血管壁增厚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进程,进而增加该人群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1];
高血糖则会破坏血管内皮屏障功能、降低血管弹性,既加剧血压升高,又损伤肾脏微血管,引发尿微量白蛋白升高与慢性肾脏病(CKD),严重时可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2,3];
二者协同还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致盲性视网膜病变,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家庭与社会医疗负担[4]。
当前,基层“两病”管理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患者健康责任意识薄弱,多数患者未建立“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对慢性病长期危害认知不足,仅在出现急症时才察觉疾病严重性;二是部分基层医务人员认知有偏差,对“两病”患者血糖、血压控制目标把控不严,忽视“两病”协同危害的特殊性;三是疾病管理的前瞻性不足,我国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仍处上升期,基层在生活方式干预随访与并发症防控评估中,难以及时感知潜在风险,易致干预滞后、错失早期防控时机。未来,需通过医患协同,及早识别轻度血压波动、尿微量白蛋白升高等早期信号,将严重并发症风险“扼杀在摇篮中”,这是基层“两病”管理的核心目标。
Q2: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极高,而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有限(如设备、人员能力等)。您认为基层医疗机构应如何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做好此类患者的早期筛查及并发症管理工作?
A2:基层医疗机构做好“两病”患者的早期筛查与并发症管理,需从“认知引导、筛查落地和干预跟进”三个维度系统推进,核心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精准、高效、可及” 的管理目标。
认知引导:强化患者健康教育以纠正认知偏差。当前基层居民健康需求迫切但缺乏科学引导,常因误判疾病危害导致治疗依从性差,甚至延误干预。基层医疗机构可通过“健康讲座、一对一咨询、宣传手册”等形式,结合本地“两病”并发症案例,直观讲解协同危害、早期筛查重要性及规范治疗获益,帮助患者建立“早筛查、早干预”的健康观念,实现从被动接受管理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筛查落地:基层需为“两病”患者制定并发症早期专属筛查方案,通过三方面构建标准化筛查路径、配齐基础设备:一是为辖区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标注年龄、病程、血压、血糖控制情况,实现风险分层;二是配备眼底镜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尿微量白蛋白检测仪筛查早期肾损伤、电子血压计动态监测等,确保基础筛查在社区内完成;三是明确筛查频次,低危患者每年1次全面筛查、高危患者每6个月1次,避免漏筛错筛。
干预跟进:针对筛查发现的早期并发症或高风险人群,需及时启动干预,药物治疗是核心手段之一。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和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不仅能有效控糖控压,还可通过保护血管内皮、减少肾脏高滤过等机制,降低心梗、卒中的心脑血管事件及慢性肾脏病风险,是“两病”患者早期干预优选药物[4,5]。基层医疗机构需在专家指导下规范使用此类药物,结合患者情况调整剂量,保障干预效果。
综上,基层“两病”管理的关键在于“患者懂健康、筛查能落地、干预有效果”,整合教育、筛查、治疗资源形成闭环管理,即可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
Q3:2025年版《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管理指南》与《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均强调,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心肾风险显著升高,并将SGLT2i、GLP-1RA列为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优选用药。请问基层医疗机构在落实这一指南推荐时,应如何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在长期随访中,又该通过哪些高效措施提升患者依从性、延缓心肾并发症进展?
A3:基层医疗机构推进“两病”患者个性化治疗与长期随访,需围绕“精准用药、管理优化、随访闭环”三个核心展开,既要遵循指南规范,又要贴合基层患者的实际需求。
精准用药:优选SGLT2i、GLP-1RA,同时结合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合并症、耐受性以及经济能力调整方案,如合并脑梗死者可在SGLT2i基础上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类降压药,且告知用药注意;此外基层需保障上述药物、复合制剂及胰岛素周制剂供应,避免治疗中断,通过培训、病例讨论提升医生指南应用能力,确保精准用药。
管理优化:基层需借助“教育+干预+监测”的闭环管理来提升患者依从性:一是健康干预从“告知”转为“协助”,除提醒服药,还应依据患者习惯制定低盐、低糖的食谱、按其体力推荐合适的运动,同时定期评估,引导记录饮食运动日志等增强其参与感。
随访闭环:每年为患者做1次全面并发症评估,含眼底检查、肾功能检测、心电图等,发现早期肾损伤或血压、血糖不达标,及时调整方案,避免病情进展。此外,基层医护与临床药师需协作,随访中共同提供用药指导:药师通过用药调整、不良反应监测规避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医生依据监测结果调整方案,形成“医-药-患”三方协同模式。
这些措施既能提升患者依从性,又能及时发现干预心肾风险,最终实现“两病”患者长期健康管理目标。
小结
针对基层常见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这一慢性病共病管理难题,盛飞教授围绕危害认知、筛查干预、个性化用药及长期随访,提出了系统且具实操性的方案。其强调的闭环管理与精准策略,既助力基层落实管理指南、提升服务能力,也为降低患者心肾并发症风险、改善健康预后、减轻医疗负担提供了关键指引。
专家简介
盛飞
嘉定区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医会全科专委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社区卫生协会中心主任联合工作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互联网+医养护康分会秘书长、家庭医生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营养通路与社区/家庭营养治疗技术推广组副组长
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
上海市全科质控中心专家
上海市电子健康档案应用能力水平测评专家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全科专委会委员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第二届适宜技术分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第五届老年病分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社区运动医学学组副组长
参考文献:
[1]吴丽丽,等.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2025,33(06):552-559.
[2]Liu M, et al. Atherosclerosis. 2014;237:718-724.
[3]Lu JY, et al. Atherosclerosis. 2015;243:438-446.
[4]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5,41(03):179-185.
[5]ADA. Diabetes Care. 2025;48(Suppl 1):S1-S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