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三国时期,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蜀国、吴国和魏国。不过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那么正确的称呼应该是什么呢?让我们从著名的赤壁之战说起。这场关键战役后,原本紧张的天下局势暂时缓和下来。虽然曹操在此战中惨败,但他掌控的北方地区根基稳固,曹魏集团仍然是当时最强大的势力。
取得胜利的刘备和孙权两方,此时也无力发动大规模反攻,连年战事因此有所停歇。曹操返回北方后,由于长期征战加上水土不服,最终病逝。他的长子曹丕继位,与父亲不同,曹丕的野心更大。他不满足于像父亲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想真正登上皇位。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皇位,正式终结了汉朝。如果当时已经统一天下,这个举动确实可以称为改朝换代,建立的应该是魏朝。但当时还有刘备、孙权两大割据势力,所以只能称为魏国。
得知曹丕称帝后,自称汉室后裔的刘备也坐不住了。此前他虽然占据一方,但名义上仍要尊奉汉献帝。现在汉献帝位被废,如果他不称帝,汉室就真的灭亡了。于是在公元221年,刘备在蜀地称帝,宣称延续汉朝正统。因此严格来说,应该称他的政权为汉国。
看到两家都称帝了,孙权自然不甘落后。公元229年,孙权也正式称帝。不过东吴既缺乏正统性,实力也相对较弱,称其为吴国更为合适。有趣的是,一生征战的曹操背负汉贼骂名却始终未称帝,而号称匡扶汉室的刘备最终也登上帝位,这其中的历史讽刺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