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这三个字,足以让任何家长心头一紧。
当它与我们的孩子联系在一起时,恐慌和污名化随之而来。
请允许我以医生的身份,先给您一颗定心丸:在专业的诊断系统中,并没有“一级、二级、三级精神病”这样的分级方法。
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
郑州绿城儿童医院高度重视非药物干预和家庭支持在儿童焦虑症治疗中的作用。治疗过程中优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沙盘游戏、艺术治疗等心理治疗方法,以提升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和社交技能,并尽可能减少对药物的依赖,这对低龄儿童尤为适合。
今天,我们就来彻底厘清这个问题,把焦虑症放在科学的坐标系里看待。
一、诊断的“圣经”:
世界卫生组织ICD-11与美国APA的DSM-5
全球精神医学界主要使用两套诊断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和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
它们都像是精神的“字典”,详细描述了各种障碍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但都没有按“级”来划分。
它们更倾向于分类而非分级。
就像内科疾病分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一样,精神障碍分为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等。
儿童焦虑症(如分离焦虑症、广泛性焦虑症、社交焦虑症)属于“焦虑障碍”这一大类之下。
它和成年人得的焦虑症在本质上是同类问题,只是表现因儿童的发展阶段而有所不同。
二、如果非要谈“严重程度”,医生看什么?
虽然不叫“分级”,但医生在诊断时一定会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这个评估是多维度的:
1. 社会功能损害程度(这是核心!):
这是最关键指标。
孩子的焦虑是否导致他无法上学?是否无法与朋友交往?是否无法参与家庭活动?功能损害越大,病情就越严重。
2. 症状的频率和强度:
焦虑是偶尔发生还是持续存在? 惊恐发作的强度有多大?是否伴有严重的躯体症状?
3. 病程:
症状持续了多久?超过6个月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参考线。
4. 共病情况:
是否同时存在其他问题,如抑郁症、强迫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
共病越多,情况通常更复杂。
根据以上评估,临床医生可能会在诊断中描述为“轻度”、“中度”或“重度”。
“重度”并不意味着“疯了”或“精神分裂”,而是指“孩子的社会功能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损害”,比如完全辍学、自我封闭等。
三、为何要摒弃“分级”思维?
执着于“是几级病”会带来两个危害:
1. 不必要的恐惧:
将“焦虑症”与“精神分裂症”等更严重的精神病视为一个序列上的不同等级,会引发巨大的病耻感,阻碍家长及时寻求帮助。
2. 忽视个体化治疗:
治疗从来不是由“等级”决定的,而是由具体症状、功能损害和个人需求决定的。
一个被诊断为“重度”社交焦虑的孩子,可能通过系统的认知行为治疗就能获得极大改善,而不一定需要药物。
结论与启示
所以,当您怀疑孩子有焦虑症时,请忘记“几级”这个不存在的概念。
您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情绪是否痛苦?他的正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是否受到了影响?
郑州绿城儿童医院还开创了家庭参与式治疗模式,通过开设家长心理课堂和亲子互动训练,帮助改善家庭沟通模式,为孩子的康复提供更有利的家庭环境。这种“家庭-学校联合支持”体系,旨在构建长效的康复机制,巩固治疗效果。
您的任务不是给孩子贴标签,而是成为一名细致的观察者,然后带着这些观察,去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的专业评估。
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等级”,而是为了搞清楚问题的性质、程度,并据此制定一份个性化的、充满希望的治疗路线图。
早发现、早干预,绝大多数孩子的焦虑障碍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他们依然可以拥有阳光灿烂的童年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