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医患好故事】列车上的“临时家庭医生”

“那天若不是您伸出援手,我们真不知道要在慌乱里熬多久……”近日,济源市中医院的心理咨询师石彩云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感谢信。这封感谢信是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新疆喀什的一对维吾尔族夫妻写的。字里行间,真挚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也将石彩云的思绪拉回到8月26日那个紧张的早晨。

8月26日7时,由北京西开往乌鲁木齐的Z179次列车正穿越天山脚下的苍茫戈壁。晨雾还未散尽,3号车厢内却骤然响起撕裂寂静的啼哭。6个月大的维吾尔族男婴刚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完成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因不适而剧烈哭闹导致脸色青灰,家长十分慌乱。

“3号车厢有婴儿需要救治,谁能帮助?”列车广播响起。就在绝望几乎将这个年轻家庭淹没时,一声“让我看看……”响起,说话的正是石彩云。

石彩云蹲下身子,询问情况并为孩子查体后,迅速调整制氧机管线,将流量调节至2升/分钟。“孩子术后呼吸频率过快,氧气必须恒温湿化。”危机暂时解除,石彩云却没有离开。她注意到孩子母亲因过度紧张而颤抖的肩膀。“宝宝能感受到你的情绪。”她轻拍年轻母亲的手背,“还记得他最爱听的摇篮曲吗?就像在家哄睡那样唱给孩子听。”

母亲带着哭腔哼起维吾尔族童谣,石彩云同步引导这对夫妻用手掌温度给孩子传递安全感:“从孩子头顶顺着脊背慢慢抚摸……”在歌声与抚触的共同作用下,婴儿的哭声逐渐减弱,青紫的嘴唇泛起淡淡的粉色。当父亲的指尖触到他微凉的脚丫,小家伙突然伸出小手,握住父亲的拇指咯咯笑起来。这个笑声让车厢瞬间爆发出欢呼声。

在列车到达乌鲁木齐的25小时里,石彩云成了列车上的“临时家庭医生”。她每两小时就来查看婴儿的状态,并用手机翻译软件写下注意事项,如“哭闹时顺时针按摩腹部”等。

一周后的一个清晨,济源市中医院的信箱里躺着一封带着喀什阳光的信。这封跨越4200公里的感谢信,不仅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感激之情,更见证了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王正勋 侯林峰 李艳朋)

责编:韦永柔

审核:李伟强

终审:杜海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医患好故事】列车上的“临时家庭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