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故事里的心理学丨问题家庭中的乖孩子不该承受之重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现实生活中,有那么一部分孩子,小小年级就承担了太多本该不属于他们的负荷,这些负荷如枷锁一般让他们的内心又苦又累又酸楚。

不敢长大的小孩

知名家庭治疗师陈发展博士在《为什么家庭会生病?》书中谈及一个案例:男孩杨明出生后不久就被交给爷爷奶奶带,从

3

岁开始,父母终于回到他身边,三代同堂生活在一起。作为全家的宝贝疙瘩和核心焦点,杨明自然备受关注,但爸妈和两位老人在带娃问题上的分歧很大,尤其妈妈和奶奶这对婆媳关系相当紧张,两位女人仿佛在争夺居家主导权,家里总是弥漫着对抗的气氛,夹在中间的小杨明感到十分不安甚至恐惧。比如吃饭时,妈妈让他多吃菜,奶奶却让他多吃肉,杨明常常左右为难,不知道该吃啥,有时候索性干耗着,什么都不吃。当妈妈上班去了,奶奶就在孙子面前哭诉儿媳妇的种种不是。一边是精心照料了自己三年多的奶奶,一边是自己的亲妈,小杨明感觉自己仿佛被撕来扯去、无所适从。

不久之后,小杨明发现了一个缓解家庭冲突、左右家庭关系的

“绝招”:只要他一哭闹,奶奶和妈妈就会很快停止争吵,各自的怒气消失不见,双双转过身来,共同关照这个让全家人牵肠挂肚的小家伙。

基于对家庭不和谐的恐惧,出于对家庭完整性的忠诚,杨明用哭闹和伤心难过来缓解长辈之间的冲突。如此一来,年幼的杨明开始扮演整个家庭的情绪疏解者和矛盾调和者。可是,这个担子真的很重,他成了一个时时操心的

“小大人”,他的内心充满了紧张,得时刻关注家庭冲突,没有精力关照自己,无法安心地真正长大。

杨明后来读了大学,四年时光很快,毕业时他告诉父母:

“我需要调整一年”。一年间,他既不回老家,也不找工作,只是四处游逛,还痴迷网络游戏。他还向父母透露:“活着没意义,想离开这个世界。”

心理分析师指出:一方面,杨明虽然已经成年并毕业,但他依然对家里人不放心,不工作、不长大、不想活,这些对父母来说都是致命的担忧,杨明是在用特殊的方式保持着与父母的紧密联结,保持着对家庭的牵挂与忠诚;另一方面,他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在呐喊:我不想回家,我不想再做那个整天操心的小孩!

孩子懂事得让人心疼

中青报曾经刊发过另一个案例:初中男生小赓

3

岁时父母离婚,他跟着妈妈生活,很少再见到爸爸。妈妈每次谈及爸爸,总是带着负面的情绪,用的都是贬抑的措辞。由此,爸爸在小赓心目中的形象很不好,简直就是个“坏爸爸”。

到了五六年级的时候,爸爸开始定期来看小赓,带着他出去玩、吃大餐等等。最初,小赓的内心对爸爸很拒绝,但慢慢接触之后,小赓发现爸爸并不像妈妈说得那样不堪,爸爸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词都充满了真诚与关爱。已经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的小赓,对人对事都逐渐有了自己的判断,他分明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这份爱让他温暖幸福,又让他诚惶诚恐,因为自己的感觉跟妈妈的描述产生了重大分歧。

为了让妈妈好起来,为了平复妈妈的情绪,小赓从小就习惯压抑自己的情绪,表现得乖巧、听话、懂事,讨好并顺从妈妈,跟妈妈结成

“统一战线”。

可如今,如果自己觉得爸爸这么好,是不是就意味着要

“背叛”妈妈呢?怎样才能既向妈妈表达自己的观点,尝试改变她对爸爸的刻板印象,又不“忤逆”她、惹她伤心?小赓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纠结。

小赓向心理咨询师求助。咨询师感叹:有的孩子真是懂事得让人心疼,他们把自己当做父

/

母情绪不稳定的拯救者,总以为父

/

母情绪失控,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好,如果自己能更好一点,更有出息一些,父

/

母就会好起来。但这种思维是不对的。

实际上,一家人要想和谐稳定,就得

“各自端自己的饭碗、挑自己的担子”,有了清晰的界限感,才能保证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处理自己该处理的事情,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把改变现状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是不可取的,总想着去拯救别人,也是不可取的。

咨询师对小赓说:

“一家人应该同向同行,而不是彼此消耗。妈妈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把调整情绪的责任推卸给你,当她能够看到自己的问题,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情绪稳定性,你也会因此变得更好;而你学会对自己的情绪保持觉察,并调整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也能更好地帮到妈妈。”

小赓内心的纠结终于打开了。他说:

“我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我大可不必活得那么谨慎和纠结。感谢您的指导,此刻我心里感觉很亮堂。”

孩子对什么事情情绪反应最激烈?

家庭治疗师李维榕博士做过一个实验,她通过测量孩子的电生理反应,来评估在什么样的家庭关系中孩子的情绪反应最激烈。结果显示,导致孩子情绪反应最激烈的不是父母的批评或自己犯错,而是父母之间的冲突。也就是说,孩子最牵挂的是父母(或长辈)之间的关系,而核心家庭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夫妻关系。

幼小的孩子都有一种天然的

“自恋”、敏感多疑,认为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家庭的幸福是自己造成的,家庭的不幸也是自己造成的,是因为自己不行,或者因为自己做得不好。孩子会被迫牺牲自身需求,调动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去迎合父母,以满足家庭需求,成为太乖或太懂事的“小大人”。他们有的小小年纪就承担着照顾弟妹、做家务劳动的任务,有的成为爸

/

妈的“情绪配偶”,倾听烦恼或调解矛盾。

孩子被迫超越自身发展阶段,过早承担本应由父母履行的责任,导致家庭角色倒置的现象,在家庭治疗理论中被称为

“亲职化”。亲职化孩子的父母往往心理发展水平较低,无法处理自身或关系中的冲突。比如,有的夫妻频繁吵架,妻子经常满腹委屈,孩子放学回家,一旦发现母亲心情不好,就故意讨好母亲,处处小心翼翼。有的母亲离婚后,陷入了愤懑、焦躁和抑郁,频繁在孩子面前历数父亲的种种“劣迹”“罪行”,有意或无意地拉拢孩子,形成亲子联盟,结成揭批父亲的抗敌“统一战线”。有的母亲无法在丈夫那里获得足够的爱和支持,懊恼愤怒无限忧伤,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希望孩子将来出类拔萃,她们紧紧抓住孩子,不顾孩子的意愿和资质秉性,不惜一切代价鸡娃,施加超负荷压力

这种状态下成长的孩子通常压抑、自卑、退缩,容易出现人格障碍、情绪障碍、躯体症状障碍等情况,还有的表现为厌学逃学、游戏成瘾、

“空心病”等等,有的在成年后还会遭遇婚恋问题。

心理专家武志红在《解读

“疯狂”》一书中提及阿亮的案例。这位名牌大学博士,谈了多次恋爱,但每一次不是他后退,就是对方落荒而逃。比如,打电话的时候,如果恋人中途说“我有事,先挂了”,阿亮就会敏感地认为:一定是我自己不好。然后,他会一遍又一遍遍地回忆刚才电话中的谈话内容,分析自己究竟哪句话说错了。

有心理学知识背景的阿亮,后来终于找到了症结:只要爱到深处,他必然会下意识里认为

“我不行”,由此变得非常敏感。原来,阿亮小时候是在爷爷奶奶家长大的,幼小的他在内心深处总以为自己是被父母抛弃了,而被抛弃的原因是自己不好。

心理研究发现,如果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

“抛弃”,那么,他一开始不会去恨父母,而是会自责,他会认为“一定是我自己不好,所以父母才不要我”。

打开孩子心中的枷锁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每个家庭都难免遭遇一些问题,关键是如何处理,重要的是解决方式。成熟的家长会在父母系统中处理自身的问题,而不会利用孩子来平衡家庭关系。父母要尽量做到情绪稳定、夫妻和睦,如果实在做不到,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这是你们的问题,而不是孩子的问题。

比如,吵架的夫妻应该蹲下来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说:

“我和你爸吵架是因为我们对某件事情的观点不一致,不是你的错,我们对你的爱始终都是一样的。”如果夫妻感情走向黯淡,请不要告诉孩子:“我都是为了你,才没有选择离婚!”即使离婚,也要让孩子明白:“我们分开了,不是因为你,而是我们之间有些问题无法调和,分开比在一起更快乐。我们依然爱你!”

家长不要将婚姻中的伤痛和委屈附加到孩子身上,孩子没必要为父母的婚姻背上沉重的枷锁。理性平和地分离,会让孩子明白,人生的幸福可以从两个人的结合开始,也可以从一段关系的结束开始。对于孩子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个重要的人生经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故事里的心理学丨问题家庭中的乖孩子不该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