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北京安贞医院神经疾病中心
编辑 | 原野
近日,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外科介入团队成功实施一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脑动脉介入手术。该团队应用我国自主研发研发的椎动脉紫杉醇涂层球囊扩张导管,在全球首次实现BGC球囊导管保护下症状性椎动脉重度狭窄的药物球囊治疗,标志着在治疗颅外段椎动脉狭窄领域,北京安贞医院取得重大突破,再次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国际领先的“介入无植入”创新解决方案。
本例患者为一名中年女性,因持续左手麻木二十余天入院,经药物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其左侧椎动脉V1段存在重度狭窄,狭窄率超过70%,导致血流显著受阻,是引发临床症状的“罪魁祸首”。
图说 / 该病例的术前椎动脉造影
面对该病例,传统的治疗方案如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PTA)或支架植入术,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单纯PTA术后易发生血管弹性回缩与内膜增生,再狭窄发生快;而支架植入则需长期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并面临远期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等远期风险。
以神经疾病中心执行主任霍晓川为首的神经外科介入团队经全面评估,决定为患者实施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成形术。术中,团队首先采用常规预扩张球囊对狭窄部位进行充分扩张,随后在BGC球囊导管保护下,精准输送椎动脉紫杉醇药物球囊至病变处。在额定压力下持续膨胀贴壁60秒,使紫杉醇药物均匀释放并渗透至病变血管壁,长效抑制内膜增生,降低再狭窄风险。
图说 / 该病例的术中椎动脉造影
术后造影显示,原狭窄处管腔显著改善,血流通畅,手术取得圆满成功。
药物涂层球囊技术是血管介入治疗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该技术具备“介入无植入”的显著优势,避免永久性金属支架置入,为患者保留后续治疗机会,尤其适用于椎动脉等直径较小、活动度较大的血管。此次手术所采用的球囊导管系统在通过性、输送性及药物涂层技术等方面均表现优异,为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提供了更优治疗选则。
图说 / 该病例的术后椎动脉造影
北京安贞医院此次成功完成全球首例BGC球囊导管保护下药物球囊临床应用,不仅彰显了该院在神经介入领域持续引领技术创新的强大实力,也进一步推动了“介入无植入”理念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与发展,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