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喉炎是指儿童喉部黏膜(包括喉腔、声门区等部位)因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的急性炎症,以喉部黏膜充血、水肿为主要特征,可导致气道狭窄,尤其在夜间因孩子神经兴奋性降低、喉部肌肉松弛,症状更易加重。当孩子突然发出喉鸣、伴随呼吸困难时,家长需保持冷静,迅速采取科学的家庭应急措施,为就医争取关键时间。以下是分阶段的具体处理步骤,需严格遵循操作要点,同时明确禁忌行为,避免因不当处理加重病情。
一、快速识别危险信号,立即启动应急
夜间发现孩子出现异常时,首先需通过“一听二看三观察”判断病情紧急程度。一听喉鸣:注意喉鸣声音的性质,若为尖锐的“犬吠样”咳嗽或吸气时发出高调的“喉鸣音”,说明喉部黏膜水肿已影响气道;二看呼吸:观察孩子呼吸频率是否加快(婴幼儿>50次分钟、学龄前儿童>40次分钟需警惕),是否出现鼻翼扇动、锁骨上窝、胸骨上窝及肋间隙凹陷(即“三凹征”);三观察状态:若孩子面色苍白或发青、烦躁不安、拒绝进食饮水,甚至出现意识模糊,需立即进入紧急处理流程,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明确告知医护人员孩子的年龄、症状及发病时间。
此阶段需避免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孩子哭出声就没事”,剧烈哭闹会加重喉部水肿,需通过轻声安抚减少孩子哭闹;二是等待“症状自行缓解”,儿童喉部气道狭窄,黏膜水肿进展迅速,延误处理可能导致窒息风险,发现异常后需同步进行应急处理与就医准备。
二、家庭应急核心步骤:保持气道通畅
步骤1:调整体位,开放气道
立即将孩子抱坐起来,使其上半身前倾30°-45°,头偏向一侧,避免平躺。若孩子无法坐起,可将其头部、肩部垫高,采用侧卧位,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堵塞气道。操作时需动作轻柔,避免强行按压孩子胸部或颈部,防止加重气道梗阻。
步骤2:改善环境,缓解黏膜刺激
迅速将孩子转移至空气流通的房间,避免处于烟雾、粉尘或刺激性气味环境中。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调节至50%-60%,若没有加湿器,可在室内放置一盆温水,通过水分蒸发湿润空气,缓解喉部黏膜干燥与痉挛。同时保持室内温度在22℃-24℃,避免过冷或过热空气刺激呼吸道,加重不适。
步骤3:科学补水,稀释分泌物
若孩子意识清醒且能配合,可少量多次给予温凉的白开水或口服补液盐,每次5-10毫升,每隔10-15分钟一次。温凉液体可缓解喉部黏膜充血水肿,同时稀释呼吸道分泌物,便于咳出。需注意避免给予过热、过甜或刺激性饮品(如果汁、碳酸饮料),以免刺激喉部黏膜,加重咳嗽与水肿。若孩子出现频繁呕吐或拒绝饮水,需暂停喂食,重点保持气道通畅,等待医护人员处理。
三、避免错误操作,降低风险
在应急处理过程中,需严格禁止以下行为:一是自行使用镇咳药或镇静药,儿童急性喉炎的咳嗽是机体排出分泌物的保护机制,镇咳药会抑制咳嗽反射,导致分泌物堵塞气道;镇静药可能掩盖病情,影响医生判断。二是强行喂药或喂食,若孩子出现呼吸困难或意识模糊,强行喂食可能导致呕吐物误吸,引发窒息。
此外,需避免频繁变换孩子体位或用力拍打背部,若孩子已出现呼吸急促或三凹征,过度活动会增加机体耗氧量,加重呼吸困难。正确做法是保持孩子体位稳定,通过轻声说话、轻拍肩部等方式安抚情绪,减少不必要的活动。
儿童急性喉炎夜间突发症状虽紧急,但只要家长掌握科学的应急处理步骤,保持冷静、操作规范,就能有效降低风险,为孩子的治疗争取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