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静脉溶栓,打通堵塞的血管

在人体这个精密的“生命工厂”里,血管如同纵横交错的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地输送氧气和营养。一旦血管被血栓“堵死”,就像大坝突然溃决,短短几分钟内,脑组织、心肌等重要器官就可能因缺血坏死,留下终身残疾甚至危及生命。静脉溶栓则是对抗这种“血管灾难”的关键武器。

血栓:血管里的“隐形炸弹”

血栓的形成如同一场悄然上演的“血管叛乱”。当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因外伤、久坐、高血压等因素被异常激活时,血小板会像抱团的士兵般聚集,逐渐形成质地坚硬的血凝块。这些血栓可能在脑血管中“安营扎寨”,导致脑卒中患者突然出现肢体瘫痪、言语不清;也可能堵塞冠状动脉,引发心肌梗死时的剧烈胸痛。

静脉溶栓:与时间赛跑的“拆弹术”

静脉溶栓的原理是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像“拆弹专家”一样精准瓦解血栓。目前临床常用的阿替普酶、尿激酶等药物,能激活体内的纤溶酶原,将其转化为纤溶酶,这种物质就像天然的“溶栓剪刀”,可特异性地破坏血栓中的纤维蛋白,使凝结的血块逐渐溶解,让血流重新畅通。

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时间窗”——即血栓形成后到开始溶栓治疗的黄金时段。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例,国际公认的静脉溶栓时间窗为发病后4.5小时内,在这个时间段内接受治疗的患者,近半数能恢复独立生活能力;若超过6小时,脑组织可能已发生不可逆坏死,溶栓不仅无效,还可能增加脑出血风险。

在实际临床中,为了能在时间窗内及时进行静脉溶栓,医院建立了高效的急诊绿色通道。患者被送到医院后,急诊科医生会迅速对其进行初步评估,随后尽快安排头颅CT等相关检查,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力求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争取治疗机会。

静脉溶栓的适用人群

静脉溶栓并非“万能神药”,它有严格的适用和禁忌人群。适用人群主要包括:发病在时间窗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无抗凝禁忌证者等。而存在严重脑出血病史、近期大手术或创伤、活动性消化道出血、血压难以控制(超过180110mmHg)等情况的患者,则禁止使用溶栓药物。在治疗前,医生会通过头颅CT、凝血功能检查等一系列评估,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医生会更加谨慎地评估其身体状况。虽然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但只要符合静脉溶栓的适应证,且没有明显的禁忌证,同样可以从这项治疗中获益。

静脉溶栓后的注意事项

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并非就完全脱离了危险。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等。同时,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后续的治疗和检查,如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定期进行血管超声检查等,以预防血栓再次形成。

血管畅通是生命活力的源泉,静脉溶栓技术为无数血栓性疾病患者赢得了重生的机会。大家也应该提高对血栓性疾病的认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守护好自己的血管健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静脉溶栓,打通堵塞的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