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过后,暑热逐渐消散,我们的脾胃也随之进入了调整期。
《黄帝内经》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的人本来就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如果不注意饮食调理,很容易出现腹泻乏力、痰湿加重等情况。
接下来,帝寒金温就和大家说说,脾胃虚弱的朋友秋天里要少吃的食物。
一、少喝冰酸奶:别让“友好食物”变成脾胃负担
提到养胃,很多人都会想到酸奶。
相比牛奶的滋腻,酸奶经过益生菌发酵,减轻了对脾胃的“负担”,是脾虚朋友的友好选择。然而,立秋后喝酸奶,却会给脾胃埋下健康隐患。
一些朋友可能习惯从冰箱拿酸奶喝,冰凉的口感虽爽,却会给脾胃带来双重刺激。《素问·举痛论》认为,“寒主收引”,冰酸奶进入肠胃后,会让脾胃阳气受损,加重脾胃无力,导致腹胀、反酸、腹泻。本身是脾阳虚体质(比如吃点凉的就拉肚子、小腹常年发凉)或是痰湿、气虚、血瘀等阳气不足的朋友,更容易因此损伤脾胃。
此外,很多人喝酸奶时,都喜欢搭配草莓、蓝莓、桑葚等寒凉水果,不仅脾胃消化不了,还会助湿生痰;而且,市面上多数酸奶都会额外添加蔗糖,过量的糖分会加重脾胃负担,进一步滋生湿气,可能你觉得“酸酸甜甜不腻口”,实则糖分早已超标。
脾虚人群这样喝酸奶,不寒凉、不生湿:
1. 回温再喝:从冰箱取出的酸奶,在25℃以下的室温中放置30分钟,等冰凉感消退后再饮用,避免刺激脾胃。
2. 搭配得当:喝酸奶时,搭配一片醋泡姜,或者撒少许温性的肉桂粉,用温性食材中和寒气;也可以在吃过正餐后再喝,借助食物的温度保护脾胃。
3. 拒绝空腹:别把冰酸奶当早餐空腹喝,以免空腹时寒气刺激胃。
二、少吃猪肉(及肥甘厚腻):避免滋腻生湿,耗损“神气”
《月令》有言:“立秋勿多食猪肉,损人神气。”古人的经验之谈,恰好点出了秋天脾虚人群应少吃猪肉的关键原因,猪肉性滋腻,脾胃本来就不好的朋友,过量食用容易生湿生痰,阻碍气血运行,久而久之,便会没了“精气神”。
猪肉的“滋腻”,在五花肉、肥肉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这类肉吃起来香,但脾胃弱的人消化不了,多余的油脂和湿气会堆积在体内:轻则犯懒、犯困、痰多、打呼噜,重则舌苔厚腻、大便粘马桶、面色晦暗发黑,整个人显得“脑满肠肥”,毫无清爽之感。
从五行角度看,猪肉对应“水”,过量食用会导致体内“水湿泛滥”,进一步加重脾虚湿盛的问题,手脚发沉、身体软肉增多,都是湿气重的典型表现。
除了猪肉,立秋后,脾虚人群还要警惕“肥甘厚腻”类食物。
它们主要分为三类:
▼高油食物:如动物内脏、头蹄、油炸食品、烤串等,油脂含量高,脾胃消化不了,易转化为痰湿。
▼高糖食物:如蛋糕、点心、糖果、奶茶等,额外添加的糖分既助湿生痰,又伤脾胃。
▼重口味食物:过甜、过辣、过咸、过酸的食物,或是添加了大量味精、鸡精的菜肴,会刺激脾胃黏膜,加重脾胃负担。
脾虚人群立秋后可以吃这些:
▼优先选择猪瘦肉,且控制食用量,避免一次吃太多。
▼日常多吃健脾祛湿的食物,比如山楂、薏米、陈皮、茯苓等,帮助身体清除痰湿垃圾。
三、少吃辣:别让“发散食物”逆着秋天的节奏来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逐渐内收,人体也需要顺应这一规律,收敛气血、养精蓄锐。但辛辣食物(如辣椒、麻椒、生姜、大蒜等)“能行能散”,擅长理气、发散,与秋天“收敛”的节奏恰好相反,脾虚的朋友过量食用,容易伤气血、耗阳气。
吃辣会耗散气血。很多人吃辣后会满头大汗,初秋时节本应减少出汗,《素问·宣明五气篇》认为,“汗血同源”,过量出汗会损耗体内气血。本身脾阴虚、容易累的人,气血本来就不足,再被辛辣食物强行“调动”阳气,相当于“透支储备”,时间长了,会导致精神萎靡、内心烦躁,甚至睡不着、多梦、心神不宁。
吃辣会助火伤阴。如果你本身是阴虚湿热体质(比如经常口腔溃疡、爆痘、大便干结),吃辣会如同“火上浇油”,加重上火症状;而脾胃虚弱的人,黏膜本来就脆弱,辛辣刺激还会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痛、反酸等问题。
脾虚人群立秋后“护脾”饮食:
▼尽量少吃辣椒、麻椒等辛辣食物,如果实在想吃,也要控制量,不要空腹吃。
▼选择“平补”食材,比如百合、桂圆、大枣、桃子,帮助身体补充能量、收敛气血。
▼适量喝些覆盆子汁,覆盆子性温味甘酸,既能收敛能量,又能养肾阳、补肝血,帮助改善乏力、睡不着等问题,很适合初秋的脾虚人群。
立秋是脾胃养生的关键节点。脾虚的朋友如果能避开上面这3种食物,用温和、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养护脾胃,就能更好地顺应季节变化,避免被湿气、气血不足等问题困扰!
脾胃养好了,气血才足,精神才旺,才能安稳度过这个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