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甲状腺癌诊断书,手都在抖,是不是没救了?” 不少患者确诊后瞬间陷入恐慌,甚至盲目要求 “全切手术”。上海徐浦中医医院王琍琳医生指出,甲状腺癌并非 “一刀切” 的可怕癌症,它分为 4 种主要类型,不同类型的恶性程度、治疗方式和预后差异极大,多数类型(如乳头状癌)通过规范治疗,5 年生存率可达 95% 以上,完全不用过度焦虑。
甲状腺癌 4 大类型:恶性程度天差地别
王琍琳医生解释,甲状腺癌按病理类型可分为四大类,其中前两类占比超 90%,预后良好:
- 乳头状癌:最常见类型(占 80%-85%),恶性程度最低,生长缓慢,多发生于中青年女性。即使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通过手术 + 术后治疗,治愈率仍超 90%,被称为 “惰性癌”;
- 滤泡状癌:占比约 10%,恶性程度略高于乳头状癌,好发于中老年人群,易通过血液转移至肺部、骨骼,但早期治疗后 5 年生存率仍达 85% 以上;
- 髓样癌:占比约 3%-5%,恶性程度中等,多有家族遗传倾向,会分泌降钙素等激素,可能伴随腹泻、面部潮红等症状,需尽早手术,术后需长期监测肿瘤标志物;
- 未分化癌:最罕见也最凶险(占比<2%),多见于老年人,生长迅速、转移快,确诊时多已晚期,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但这类情况极少。
“曾有位 29 岁患者确诊乳头状癌,因害怕转移,坚持全切甲状腺,术后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退,需终身补钙。其实她的肿瘤仅 0.5 厘米,无转移,局部切除 + 术后随访即可,无需过度治疗。” 王琍琳医生惋惜道,分清类型是避免 “过度医疗” 的关键。
不同类型,治疗方式有讲究
王琍琳医生强调,治疗方案需 “因型而异”,并非所有类型都要 “大手术”:
- 乳头状癌 / 滤泡状癌(分化型癌):
- 早期肿瘤小(<1 厘米)、无转移:可选择 “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保留部分甲状腺功能),术后服用左甲状腺素抑制 TSH,定期复查;
- 肿瘤较大或有转移:需甲状腺全切 + 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根据情况进行放射性碘治疗,清除残留癌细胞;
- 髓样癌:无论大小,均建议甲状腺全切 + 淋巴结清扫,术后监测降钙素、癌胚抗原,防止复发;
- 未分化癌:因进展快,多采用 “化疗 + 放疗” 为主的综合治疗,以控制肿瘤扩散、延长生存期。
这些情况,更不用慌
王琍琳医生特别指出,以下两类甲状腺癌患者,预后极佳,无需过度恐慌:
- 微小乳头状癌(直径≤1 厘米):无转移、无侵犯的低风险患者,可选择 “主动监测”(每 6-12 个月查超声),若结节无变化,终身无需手术;
- 年轻患者(<45 岁):分化型甲状腺癌年轻患者,即使有轻微转移,通过规范治疗,5 年生存率仍接近 100%,几乎不影响寿命。
王琍琳医生的安抚与建议
- 别被 “癌” 字吓住:甲状腺癌是 “最温和的癌症” 之一,多数类型进展慢、治愈率高,确诊后先冷静,找专科医生分析类型;
- 拒绝 “偏方”“过度治疗”:不要轻信 “中药消癌”“全身化疗” 等误区,分化型癌对化疗不敏感,规范的手术 + 内分泌治疗才是正道;
- 术后坚持随访:无论哪种类型,术后都需定期查甲状腺功能、超声(或全身扫描),早发现异常早干预。
“查出甲状腺癌不是‘死刑判决’,而是‘治疗提醒’。” 王琍琳医生强调,先分清类型,再制定个性化方案,多数患者都能像健康人一样生活,完全不用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