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第31届中国国际医用仪器设备展览会暨技术交流会在京落下帷幕。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卫生部门高级别官员、驻华使馆代表、国际组织代表及医疗卫生行业从业者齐聚这场盛会。
中非医院合作发展,“中国制造”卫生健康创新成果应用与推广,上海合作组织医疗卫生合作交流,中国基层卫生健康典型实践案例展示……围绕“健康丝绸之路”建设重点,一系列多边务实合作成果打造新平台、创造新机遇、凝聚新共识,展现出各国携手推动“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的向心力。
中非医院联盟成立
联合工作组打出“组合拳”
本届展会上,50余场国际交流、技术研讨、成果发布活动及会议同步举行。其中,中非医院联盟在中非医院发展会议上正式成立。
在该联盟框架下,中方围绕非洲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薄弱领域,针对性地筹建了由中方医疗机构、行业协会及企业代表,以及非洲国家卫生部门、医疗研究机构及从业人员代表等组成的30个联合工作组,促进中国优质医疗资源更加精准地赋能中非医院合作。
中非医院联盟医学影像联合工作组成员、赞比亚卫生部部长伊莱贾·穆奇马用“非常关键”来评价该联盟的成立。他在接受《健康报》专访时表示,疾病在全球的传播方式不同,各国的应对能力也存在差异,中国依托联盟框架开展的医学人工智能、远程诊疗等先进技术,将有力提升非洲对高发疾病的诊疗能力。
中非医院联盟医工联合工作组成员、南非连美德医疗集团医疗设备部主任穆罕默德・加萨尔坦言,非洲医工领域面临人才短缺、技术培训不足等问题,经验丰富的医学工程师流失严重。该联盟的成立改变了过去单向援助的传统模式,更注重技术互鉴、人员交流等双向合作,这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南非的医疗困境。
“联盟开启了中非精准医疗合作的新纪元,将推动非洲泌尿外科技术跨越式发展。”中非医院联盟泌尿外科联合工作组成员、泛非泌尿外科医师协会主席阿赫迈德·兹利比表示,非洲在前列腺癌等疾病诊疗上的负担沉重,微创技术、机器人手术尚未普及,联盟将直接促进先进技术的转移。
中非医院联盟泌尿外科联合工作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学术带头人夏术阶表示,依托泌尿外科联合工作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团队研发应用的一系列创新成果有望在非洲国家推广普及,其中包括曾荣获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前列腺创面修复新理论与精准外科干预体系”项目等。
“影像数据占医院大数据的85%以上,是医疗数字化的核心支撑。”中非医院联盟医学影像联合工作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李真林表示,以影像数字化为切入点提升非洲诊疗能力具有广阔前景。至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通过5G远程影像技术,已为非洲培训医务人员1200余人次。
聚焦从硬件帮扶转向“造血式”合作,中非医院联盟医工联合工作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工部主任冯靖祎描述了工作路线图:充分开展调研,评估非洲医疗器械使用情况,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建立国内培训基地及中非长效推动机制;从医疗条件较好的国家入手,通过专家指导、当地培训、选派人员来华学习进修等方式,推动非洲医工体系规范化建设。
上合组织合作深化
共享肿瘤防治“朋友圈”
本届展会举行了上海合作组织肿瘤防治座谈会,来自上合组织成员国的顶尖肿瘤防治专家与健康产业代表互鉴实践经验、共话合作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分享中国肿瘤防治策略,强调创新与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他表示:“肿瘤治疗的关键在于精准医学和个体化方案,我们需要携手破解肿瘤异质性难题。”
俄罗斯通过实施减重计划和烟草防控,使肺癌发病率显著下降。俄罗斯布洛欣国家肿瘤医学研究中心科研部主任米哈伊尔表示:“未来如果能将癌症疫苗接种作为国家计划进行推广,将进一步降低癌前病变风险。”米哈伊尔希望在俄罗斯应用推广更多中国技术成果。
蒙古国国家癌症中心综合实验室主任恩赫贾尔嘎勒表示,蒙古国约半数国民生活在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急需自我检测技术、远程医疗等解决方案的支持。
产业界代表展示了技术落地的可能性。一位中方企业代表介绍,近年来,该企业积极发展虚拟现实及多模态医学影像融合等技术,通过结合智能体与多模态肿瘤诊疗大数据,让肿瘤治疗实现可视化。同时,积极在上合组织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行布局,推动技术落地应用。
“在与中国同行的深化合作中,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中国肿瘤医学的快速发展。”俄罗斯布洛欣国家肿瘤医学研究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在自由发言环节表示,中国医用直线加速器等放疗设备的创新令人瞩目,期待这些先进技术、设备在俄罗斯落地。
“指南的制定,共识的形成,需要上合组织肿瘤界的‘最强大脑’形成合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高卫中表示,肿瘤防治不仅靠学科集群,也要靠产业集群。其中每一个节点、每一个环节,各国都可以开展务实合作。
长效合作机制赋能
携手建设“健康丝绸之路”
与会代表以本届展会为契机,构建起系统长效的多边合作机制,为“健康丝绸之路”描绘亮丽新图景。
中非医院联盟医学影像联合工作组成员、赞比亚大学教学医院传染病科主任劳埃德·伯达德·穆伦加认为,中非伙伴关系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关系,是以可持续方案为基础的长效合作关系,中非医院联盟的成立印证了这些关系的核心价值。
构建强大的初级卫生保健系统是中非合作加速推进的方向之一。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协调员乔建荣说,中非医院联盟将联结中国和非洲各地医院,分享专业知识、培训医务人员、升级医疗服务,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将医疗服务扩展到资源匮乏地区,并融入集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医疗系统,建立以初级卫生保健系统为基石的卫生体系。世界卫生组织将全力支持中非卫生合作。
“我们正在共同书写历史,塑造一个健康、自主且与中国顶尖技术紧密相连的非洲。”突尼斯卫生部国际合作司希哈女士展望了两国合作愿景:推动中非传统医学协同发展,将古老智慧与现代创新技术相融合;加强医疗能力建设,打造区域培训中心,每年培养数百名掌握中国医疗技术的非洲专业人才;整合数字医疗资源,依托中国企业打造连通非洲各大学附属医院的数字健康桥梁,构建前所未有的非洲医学网络;推动医疗产业发展,承接中国在非洲的首家医疗设备生产维护基地。
“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毛里求斯人中,96%的人专注于医学和健康领域。它代表着这支医疗队伍能够将中国的医疗知识与非洲的医疗保健现实相结合。”毛里求斯健康和福利部卫生服务司司长莫哈比尔说,“我们期待这个平台建立起具体、可操作的伙伴关系。”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中非医院合作发展迈上新台阶将推动建立更加紧密的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健康报记者 杨世嘉 张丹 实习记者 苏醒 刘阳河
编辑:杨真宇
校对:李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