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跟着二十四节气调养,让身心与时光同行

当春风拂过柳梢,当蝉鸣唤醒夏夜,当桂香浸透清秋,当白雪覆盖原野——二十四节气,这串镶嵌在时光里的明珠,早已把中国人的生活与自然的呼吸紧紧相连。

它们不仅是农耕时代的智慧结晶,更藏着顺应时节的养生密码,让我们在流转的四季里,读懂自然的语言,安放身心的节奏。

春生:唤醒沉睡的活7力

立春(2月3-5日):东风解冻,万物始苏。此时阳气初升,却仍带着冬的余寒,养生宜“升发”。

可多吃韭菜、豆芽等芽类蔬菜,借其蓬勃的生机唤醒身体;晨起散步,让阳光晒透脊背,为全年阳气打下基础。

雨水(2月18-20日):春雨淅沥,湿气渐增。“春捂”仍需坚持,尤其护住腰腹和脚踝,避免湿邪入侵。

饮食上可煮些红豆薏米粥,或用陈皮泡水,健脾祛湿,为即将到来的繁花盛景备好轻盈的身体。

惊蛰(3月5-7日):雷声震醒蛰伏的生灵,人体肝气也愈发旺盛。此时要防“肝火过旺”,少动怒,多吃梨、银耳等润肺食物,平衡肝木与肺金的关系。

不妨在清晨听听鸟鸣,让心神随万物一同舒展。

春分(3月20-22日):昼夜均分,阴阳各半。养生讲究“平和”,可多吃春笋、菠菜等当季鲜蔬,补充维生素;午后晒晒太阳,做做拉伸,让身体与自然的平衡共振。

清明(4月4-6日):气清景明,草木葱茏。此时宜“养阳踏青”,去郊外走走,呼吸新鲜空气,排出冬日积郁的浊气。

饮食上可适当吃些荠菜、香椿,中医认为它们能清热利湿,契合春日疏泄的特质。

谷雨(4月19-21日):雨生百谷,暮春将至。空气中湿度加大,需防“湿困脾胃”。

可多吃山药、莲子等健脾食材,也可喝些谷雨茶,借茶的清香驱散体内的滞气,为夏天的“生长”蓄力。

夏长:绽放生命的热情

立夏(5月5-7日):万物繁茂,阳气渐盛。此时养生要“养心”,中医认为“夏属火,对应心”,可多吃红豆、苦瓜等养心清热的食物。

傍晚气温稍降时散步,避免烈日下过度消耗体力。

小满(5月20-22日):麦粒渐满,雨水增多。“小满不满,干断田坎”,人体也需防“津液不足”。

可多吃冬瓜、丝瓜等清热生津的瓜类,晨起喝杯温水,保持肠道通畅,让身体像稻田般“充盈而不溢”。

芒种(6月5-7日):忙着耕种,忙着收获。此时气温高、湿度大,易生“暑湿”。

饮食宜清淡,可喝绿豆汤解暑,也可适当吃些杨梅、李子等酸味水果,开胃助消化。劳作间隙多补水,别让汗水带走太多元气。

夏至(6月21-22日):白昼最长,阳气最盛。“夏至一阴生”,此时既要防酷暑,也要顾护初生的阴气。

可午睡半小时养阴,傍晚用温水泡脚,饮食上吃些苋菜、空心菜等凉血的蔬菜,平衡过盛的阳气。

小暑(7月6-8日):暑气渐浓,热浪初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此时要防“暑热伤津”。

多喝淡盐水或绿豆汤,少吃辛辣油腻;午后减少外出,可在家煮些荷叶粥,清热解暑又养胃。

大暑(7月22-24日):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湿气也最重。养生讲究“防暑祛湿”,可吃些生姜驱寒除湿,或用藿香正气水缓解暑湿不适。

傍晚吹吹晚风,别贪凉对着空调直吹,以免冷热相激生病。

秋收:收敛身心的能量

立秋(8月7-9日):暑去凉来,万物开始收敛。“立秋贴秋膘”并非盲目进补,可适当吃些瘦肉、鱼类补充营养,但避免油腻。

此时易“秋燥”,多吃梨、葡萄等润肺的水果,让呼吸道保持滋润。

处暑(8月22-24日):“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天气转凉,要防“凉燥”,早晨可穿件薄外套,饮食上吃些百合、银耳等滋阴的食物。

夜晚睡觉盖好被子,别让凉气侵入关节。

白露(9月7-9日):露水渐白,寒意渐深。“白露身不露”,此时要穿长袖衣裤,尤其护住膝盖和腹部。

秋燥加重,可煮些冰糖雪梨水,或吃些芝麻、核桃等坚果,补肾润肺,为过冬储备能量。

秋分(9月22-24日):昼夜再次均分,阴阳相半。此时养生宜“阴阳平衡”,可吃些山药、南瓜等平补的食材。

晨起或傍晚散步,呼吸秋日清爽的空气,让心神宁静如秋水。

寒露(10月8-9日):露气寒冷,即将凝结。“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要穿好袜子,睡前用热水泡脚驱寒。

饮食上多吃红枣、桂圆等温补的食物,抵御渐浓的寒意。

霜降(10月23-24日):霜花初降,草木凋零。此时要“防寒保暖”,尤其注意颈部和背部的保暖,避免感冒。

可吃些萝卜、白菜等应季蔬菜,也可适当吃些羊肉、牛肉等温阳的肉类,增强抗寒能力。

冬藏:滋养生命的根基

立冬(11月7-8日):万物闭藏,生机潜伏。“立冬补冬”,可吃些饺子、鸡汤等温热的食物,为身体补充能量。

此时宜“早睡晚起”,顺应阳气的潜藏,早晨别过早外出,等太阳升起后再活动。

小雪(11月22-23日):雪落始小,寒意渐深。室内暖气渐开,易生“内热”,可吃些白萝卜、梨等清热润燥的食物,避免上火。

外出注意防风,戴上围巾护住颈部,减少阳气外泄。

大雪(12月6-8日):雪势渐大,天寒地冻。养生宜“温补固肾”,可吃些狗肉、羊肉等热性食物,也可喝些当归生姜羊肉汤驱寒。

此时宜“静养”,在家读书、品茶,让身心如大地般沉潜。

冬至(12月21-23日):白昼最短,阳气始生。“冬至大如年”,此时要“养阳”,可吃些汤圆、饺子等温热食物。

夜晚早点休息,让阳气在睡眠中悄然滋长。民间有“数九”习俗,不妨跟着节奏调养,静待春归。

小寒(1月5-7日):冷气积久,寒意渐深。“小寒胜大寒”,此时要格外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和脚部。

可吃些栗子、核桃等坚果补肾,也可炖些鸡汤、排骨汤,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

大寒(1月20-21日):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却也是春的前奏。养生宜“固本培元”,可吃些人参、黄芪等温补药材(需遵医嘱),或多喝热粥暖暖脾胃。

此时要保持乐观,知道最冷之后,便是万物复苏的立春。

二十四节气,是自然写给人间的诗,也是身体与时节对话的指南。顺着节气的脚步,吃当季的食物,做应时的事,让身心在与自然的和谐共振中,获得最本真的健康与安宁。

这或许就是古人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生活智慧—— 不必追赶时光,只需顺应时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跟着二十四节气调养,让身心与时光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