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宣•教 |秋燥防病多讲究 处暑节气学养生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是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酷暑结束,这时三伏已过或接近尾声,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俗称“秋老虎”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会感到闷热,天气由炎热向闷热转变,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前后。

一、处暑的养生

1.调整睡眠 早睡早起

对于常人而言,处暑养生的重点在于调整睡眠。天气由热转凉的变化中,很多人会有疲劳感,早上起不来,不爱动,这就是“秋乏”。因此,起居作息方面要特别注重睡眠的质量,调整睡眠时间,争取晚上10点以前入睡,比夏天增加1小时睡眠,并保证早睡早起,晨起后适当运动。另外,适当午睡也利于化解秋乏。

2.注意保暖

俗话说“春捂秋冻”,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当然,“秋冻”还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更应及时增减衣服。

一定要确保室内通风,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同时,室内可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文竹等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含氧量。可在床头摆放散发香气的水果,能起到促进睡眠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入睡之前莫贪凉,最好把窗户关上,以防寒湿之邪侵入人体。

3.注重饮食防秋燥

不宜过早开始“大补”,在刚刚过去的夏天,人们会由于天气炎热而没有食欲,可虽然进食较少,身体的各项消耗却不少,所以处暑时适当吃些补品,对身体是有很多好处的。不过同时也要避免乱补,尤其不要盲目服用人参、鹿茸、甲鱼、阿胶等营养极为丰富的补品。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 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少食多餐。另外,随着气侯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4.运动养生

处暑时节秋高气爽,空气新鲜,户外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养生方法,特别推荐户外散步运动。散步不仅可以活动全身的肌肉和关节,促进气血运行,还能加强心肺功能,提高人体抵抗力,并且促进胃肠蠕动,增加食欲,所以非常适合体质较弱的人群。户外散步的强度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速度不宜太快,每分钟保持六七十步为最佳,可以走走停停,也可坐下休息片刻。切勿有疲倦的感觉,也不要走到气喘吁吁,否则会因气血过度消耗而适得其反。还要注意防晒以保护皮肤,且不要饭后立刻运动,建议饭后2小时后再进行户外散步运动。

二、处暑防病

处暑节气昼夜温差很大,气温不稳定,忽冷忽热,因此人们要注意强身防病,尤其是中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欠佳,对环境温度耐受性差,受到这样的冷热刺激后,全身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加重,可使冠状动脉痉挛、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出血、脑梗死等的发病率升高。

对于这种情况,首先要注重保暖,及时根据天气温度增减衣物。其次要加强锻炼,预防感冒,建议在天气转凉时接种流感疫苗。还应合理服药,心脑血管病患者在天气转凉后要及时复诊,适当增加服药剂量,切不要盲目轻易停药和减药,如高血压患者,要进行血压监测,按需调整药物。

科普作者介绍

傅纪婷 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擅长中西互参,辨证论治经方治疗,对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其他内科杂病有丰富临床经验

作者:傅纪婷

来源:中医科

编辑:高思诗 潘红丹

校对:吴晓丹 乔木

初审:杨峰

审核:陈北北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宣•教 |秋燥防病多讲究 处暑节气学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