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节气养生智慧 | 夏秋之交,在季节更迭处寻找生命的平衡

夏秋之交的养生智慧

在季节更迭处寻找生命的平衡

夏秋之交,天地间正上演着一场无声的蜕变。炽热的阳光逐渐变得温柔,蝉鸣声里开始夹杂着蟋蟀的低吟,空气中飘散着成熟果实与落叶交织的气息。这个被古人称为"长夏"的过渡时节,在二十四节气中对应着立秋、处暑乃至白露的时光流转。中医养生智慧告诉我们,正是在这样的季节转换之际,人体最易失去平衡,也最需调养得当。如何在夏秋之交把握养生之道?这不仅关乎一时健康,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艺术。

夏末秋初,自然界的阳气开始由盛转衰,阴气逐渐生长。中医理论认为,此时人体阳气外泄,阴气内敛,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古籍《黄帝内经》早有明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意指秋季应当保持从容平和,适应天气的急剧变化。而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空调房的冷热交替、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往往使都市人在季节转换时更易出现"长夏多湿"的体质失衡。疲劳困倦、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皮肤问题等症状,常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

饮食调理是夏秋之交养生的关键所在。此时应当遵循"减辛增酸"的原则,适当减少生姜、大蒜等辛散之物的摄入,增加山楂、柠檬、葡萄等酸味食物以收敛肺气。推荐一道适合此季的养生食谱:百合莲子粥。取鲜百合30克、莲子15克、粳米50克,文火慢熬成粥,早晚温服。百合润肺止咳,莲子补脾止泻,粳米和胃,三者相得益彰。另一款推荐饮品是五味子茶,取五味子5克、枸杞10克、冰糖适量,沸水冲泡代茶饮,既能生津止渴,又可收敛肺气。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应避免贪凉饮冷,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导致秋冬季节更易感冒咳嗽。

在起居作息方面,夏秋之交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清晨五点至七点(卯时)是大肠经当令之时,此时起床有助于排便排毒;晚上九点至十一点(亥时)是三焦经运行时段,此时入睡有利于全身气机调畅。此外,此时节运动宜选择温和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避免大汗淋漓耗伤津液。晨起面向东方做深呼吸,也是简单有效的养肺方法。

情志调摄常被现代人忽视,却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环节。秋应于肺,在志为忧,过度悲忧易伤肺气。宋代养生家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写道:"秋时凄风惨雨,草木黄落,老人多动伤感。"即便在今天,季节转换时的情绪波动也不容小觑。建议通过习字、赏乐、登高望远等方式舒畅情志。曾有位患者每到秋季就抑郁加重,通过坚持每日清晨户外写生,不仅情绪改善,连慢性咳嗽也不药而愈。这提示我们,身心本是一体,调情志即是养身体。

夏秋之交的特殊气候还带来一些常见健康问题。此时"温燥"与"凉燥"交替,易发咽喉干燥、皮肤瘙痒、便秘等症。对于咽喉不适,可用麦冬10克、金银花5克泡水代茶;皮肤干燥者,建议食用芝麻、核桃等润燥之品;预防便秘可晨起空腹喝一杯温蜂蜜水。对于儿童和老人,此时更需注意腹部保暖,避免脾胃受凉。一位细心母亲发现,坚持为孩子在入睡时用艾绒肚兜护住神阙穴(肚脐),孩子秋季腹泻的毛病再未复发。这些简单有效的方法,正是传统养生智慧的现代应用。

站在夏秋之交的时间节点回望,中医养生之道其实质朴而深刻——它不是对抗自然,而是顺应自然;不是追求特效,而是讲求平衡;不是复杂难行,而是简单持久。在这个果实累累又落叶缤纷的季节里,愿我们都能找到与天地同步的生活韵律,在季节的流转中守护身心的平和。毕竟,真正的养生不在别处,就在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每一天里。

编辑:宣传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节气养生智慧 | 夏秋之交,在季节更迭处寻找生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