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北京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心理咨询师、高级中学心理学教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具有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背景。专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青少年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自闭、多动与抽动症及其他心理障碍丰富的个案经验。青少年成长及家庭教育:叛逆、手机网瘾、厌学、恋爱问题、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为(长程陪伴有丰富的经验)、青春期问题、考前焦虑(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导)、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障碍。
深夜的台灯在书桌上投下昏黄光圈,作业本上的字迹被揉成一团又展开。小林把最后一道数学题涂改了第七遍,铅笔尖在纸面留下深深的凹痕。他忽然站起来,走到浴室镜子前,看着镜子里那个戴着眼镜、黑眼圈深陷的自己,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镜面的划痕——那是上周月考失利时留下的,当时他把试卷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又在镜面划出一道长长的裂痕。
镜子里的少年比实际年龄更显疲惫,校服领口还沾着昨天补习班的咖啡渍。他盯着镜中人发呆,突然发现自己的倒影在动,仔细看才发现是自己睫毛在颤动。这个瞬间让他想起上周三的物理课,老师把全班成绩投影在屏幕上时,他看见自己的名字在倒数第三位闪烁,而前排的王浩正对着他露出得逞的微笑。那天他回家把书包摔在地上,母亲在厨房默默切着青菜,父亲在客厅擦拭着早已蒙尘的奖杯。
镜子成了他最私密的倾诉对象。有时是写完作业后对着镜中人叹气,有时是考试前反复确认镜子里的面容是否足够端正。他开始在镜面角落画小人,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天的心情,红色代表焦虑,蓝色代表疲惫,绿色代表短暂的平静。直到某个雨夜,他发现镜子里的自己正在模仿他做题时的姿势,这个发现让他浑身发冷,仿佛看见另一个自己在暗处窥视。
班主任在周记本上批注:"你最近的字迹越来越潦草",这让他想起每次写完作业对着镜子整理领带时,发现自己的手在发抖。他开始在镜子前练习深呼吸,用冷水拍打脸颊,把那些藏在心底的委屈和愤怒对着镜中人倾诉。直到某天早晨,他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突然露出微笑,那是他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自己也可以在疲惫中找到出口。
现在每当写完作业,小林都会在镜子前多停留五分钟。他学会用手指轻轻触碰镜面的裂痕,感受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在玻璃上留下的痕迹。有时他会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你已经很棒了",这个简单的对话让他明白,真正的成长不是战胜所有压力,而是学会与压力共处。当你在镜子前看见那个被分数压弯的自己时,不妨问一句:你是不是也常常在镜子前,看见那个被分数压弯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