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邀请吉林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刘扬扬,专题讲解“顺应时节护健康:东北地区立秋养生要点”。
一、起居调摄:顺应阴阳收敛之势
东北地区立秋后昼夜温差可达 10℃以上,夜间凉意明显,起居需遵循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的原则,早睡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以呼应阴气舒展。
保暖重点:东北俗语 "立秋不脱衣,白露不露体",此时不可贪凉,夜间睡眠需盖薄被,尤其注意腹部和脚部保暖。东北地区农村及城郊居民需提前检查门窗密封性,避免夜间凉风直吹。
应对干燥:东北秋季空气湿度常低于 40%,易出现鼻干、咽干、皮肤燥痒,可在室内放置加湿器(湿度保持 50%-60%),或睡前在床头放置一盆清水,同时减少洗澡频率,避免使用强碱性沐浴产品。
作息建议:建议 21:30-22:00 入睡,6:00-6:30 起床,午间可小憩 15-30 分钟,弥补夏季睡眠不足,避免午后昏沉。
二、情志调养:收敛心神防秋郁
东北地区立秋后草木渐枯,景象由繁茂转为萧瑟,易引发 "悲秋" 情绪。中医认为 "秋应肺,肺在志为忧",过度忧思会损伤肺气,影响机体收敛功能。
精神内守:每日清晨可面对东方静坐 10 分钟,意念专注于呼吸,将分散的心神收回。东北地区居民可利用秋日晴空,多到公园、山林散步,感受 "天高气爽" 的开阔感,疏导郁结情绪。
避免悲戚:减少观看伤感影视、文学作品,多参与集体活动,如社区广场舞、秋季采摘(东北此时可采榛子、核桃),通过人际互动提升阳气。
穴位按摩:每晚睡前按揉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和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各 3-5 分钟,可疏肝理气、缓解焦虑。
三、饮食养生:增酸少辛,温润防燥
东北地区立秋后饮食需从夏季的清热利湿转向滋阴润燥、益气健脾,同时兼顾 "贴秋膘" 的传统,但需避免过度肥甘厚味。
增酸敛阴:根据 "酸入肝" 理论,适当食用山楂、葡萄、五味子、乌梅等酸性食物,收敛肝气,防止秋燥伤津。东北特色的冻梨、山葡萄是应季佳品。
少辛护肺:减少辣椒、花椒、生姜等辛辣发散之品,避免过度耗伤肺气。东北人喜食的烧烤、火锅可适当减少,或搭配梨汤、银耳羹中和燥性。
温润防燥:首选平性或微温的食材,如南瓜、山药、莲子、百合。推荐每日饮用 "东北秋润茶":麦冬 10g、玉竹 10g、枸杞 5g、陈皮 3g,煮水代茶,滋阴润燥不寒凉。
贴秋膘有度:传统 "贴秋膘" 需结合体质,瘦弱者可适当食用牛肉、羊肉(每周 1-2 次),肥胖者或湿热体质者以鸡肉、鸭肉、鱼类替代,搭配萝卜、冬瓜等消积食材。
四、运动养生:动静结合,避免大汗
东北地区立秋后风力增大,运动需遵循 "收" 与 "藏" 的原则,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阳气外泄。
最佳时段:选择日出后(6:30-8:00)或日落前(16:00-17:30)运动,避开早晚寒凉时段。东北秋季清晨常有露水,运动时穿防滑鞋,避免在户外水泥地赤脚锻炼。
适宜项目:推荐太极拳、八段锦、快走、登山等温和运动。八段锦中的 "双手托天理三焦" 和 "调理脾胃须单举" 动作,可增强肺气、健脾和胃,特别适合东北人群。
强度控制:运动至微微出汗即可,避免大汗淋漓。东北风大,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液,更换干燥衣物,忌在风口停留,以防风寒侵袭。
运动后调理:运动后可饮用温盐水或米汤补充津液,避免大量饮用冰镇饮料,东北传统的米茶(大米炒黄后煮水)是理想的运动后饮品。
五、疾病预防:警惕 "秋燥" 与 "秋寒" 夹击
东北地区立秋后气温波动大,易引发四类疾病,需提前预防:
呼吸道疾病:秋燥伤肺,加上冷空气刺激,易诱发感冒、支气管炎。预防措施包括:外出佩戴口罩(防风防燥),每日用生理盐水洗鼻 1-2 次,睡前搓揉鼻翼两侧迎香穴增强鼻黏膜抵抗力。
胃肠道疾病:东北人喜食凉菜、剩菜,立秋后脾胃功能减弱,易引发腹泻。建议凉菜加热后食用,剩菜冷藏不超过 24 小时,食用前彻底加热,可配合服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
心脑血管疾病:昼夜温差大导致血管收缩舒张频繁,血压波动加剧。高血压患者需增加血压监测频次(早晚各一次),避免突然增减衣物,晨起喝一杯温白开水稀释血液。
关节疼痛:东北秋季湿度虽低,但凉风侵袭易引发老寒腿、关节炎。关节不适者可佩戴护膝,每日用艾叶 30g、生姜 10g 煮水熏洗关节,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六、秋季减重:中医外治法助力健康塑形
立秋后是减重的黄金时期,东北地区人群可借助中医外治法,结合气候特点科学减重,兼顾减脂与养阳。
1. 拔罐疗法:祛湿通络,促进代谢
原理:通过罐内负压吸附皮肤,刺激经络穴位,疏通气血,排出体内寒湿,尤其适合东北人因秋冬受寒积累的痰湿体质。
常用穴位:中脘(肚脐上 4 寸)、天枢(肚脐旁 2 寸)、关元(肚脐下 3 寸)、足三里(外膝下 3 寸)、丰隆(外踝上 8 寸)。
操作方法:采用留罐法,每次 10-15 分钟,每周 2-3 次,选择肌肉丰厚处,避免在骨突、关节部位拔罐。
注意事项:
东北秋季气温低,拔罐后需保暖 3 小时以上,避免吹风受凉;
拔罐后 24 小时内不洗澡,尤其忌冷水浴;
皮肤敏感、有破损或孕妇腰骶部禁用;
出现水泡时,小水泡可自行吸收,大水泡需用无菌针挑破,涂抹碘伏防感染。
2. 针灸疗法:调节代谢,抑制食欲
原理:通过针刺穴位调节下丘脑摄食中枢,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脂肪分解,适合东北常见的 "苹果型肥胖"(腹部肥胖)。
常用穴位:主穴为曲池、合谷、三阴交、太冲,配穴根据体质加减(脾虚加脾俞、胃俞;痰湿加阴陵泉、水分)。
注意事项:
正规医疗机构,避免空腹或饱腹时针灸;
针灸后避风保暖,东北秋季针灸后建议戴帽、围巾防风;
每次留针 20-30 分钟,每周 2-3 次,10 次为一疗程;
月经期间、感冒发热时暂停针灸。
3. 督灸疗法:温阳散寒,燃脂塑形
原理:在脊柱(督脉)上施灸,通过艾灸的温热作用激发阳气,增强代谢,特别适合东北虚寒体质的肥胖人群(表现为怕冷、易疲劳、大便溏薄)。
操作方法:在脊柱上涂抹姜汁,铺一层桑皮纸,撒上督灸粉(含附子、肉桂、干姜等),覆盖艾绒后点燃,每次灸 30-40 分钟,每 10 天 1 次,3 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督灸后 2 小时内避免外出,防止风寒入侵;
灸后多喝温开水,忌生冷食物;
阴虚火旺者(易上火、口干舌燥)禁用;
灸后皮肤发红属正常现象,若起水泡需暂停治疗,待恢复后再进行。
秋季减重原则
东北秋季减重不宜追求 "速瘦",每周减重 0.5-1kg 为宜;
结合饮食控制,减少高油高盐食物(如东北乱炖需少放油),增加膳食纤维(玉米、燕麦、芹菜);
减重期间可配合饮用 "祛湿减脂茶":茯苓 15g、陈皮 5g、荷叶 10g、山楂 10g,煮水代茶。
七、立秋人参药膳:补气养阴,调和脾胃
东北地区是人参的主产区,立秋后食用人参可补气扶正,抵御秋燥与寒凉,但需根据体质选择药膳,避免上火。
1. 人参百合乌鸡汤
食材:野山参 5g(或园参 10g),百合 30g,乌鸡半只,枸杞 15g,生姜 3 片。
做法:
(1)乌鸡焯水去血沫,人参切片(野山参需保留芦头),百合泡发;
(2)所有食材放入砂锅,加清水没过食材,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 1.5 小时;
(3)加盐调味,吃肉喝汤,每周 1-2 次。
功效:补气养阴,润肺止咳,适合东北立秋后易出现干咳、乏力的人群。
注意:野山参效力较强,体质虚弱者初次服用可减半,避免过量上火。
2. 人参山药小米粥
食材:生晒参 6g,山药 50g,小米 100g,红枣 5 枚,南瓜 50g。
做法:
(1)人参研磨成粉,山药、南瓜切块;
(2)小米、红枣加水煮至半熟,加入山药、南瓜续煮 15 分钟;
(3)最后撒入人参粉,搅拌均匀后再煮 5 分钟即可。
功效:健脾益气,养胃生津,适合东北秋季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可作为早餐长期食用。
特点:口感温和,不腻不燥,老人、儿童均可食用。
3. 人参黄芪炖排骨
食材:红参 8g,黄芪 15g,排骨 500g,玉米 1 根,胡萝卜 1 根,葱段、姜片适量。
做法:
(1)排骨焯水,红参、黄芪用纱布包好;
(2)砂锅中加水,放入排骨、药包、葱段、姜片,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 1 小时;
(3)加入玉米、胡萝卜块,再炖 30 分钟,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补气升阳,强筋健骨,适合东北立秋后从事体力劳动或经常户外活动的人群,可增强抗寒能力。
注意:红参性偏温,食用后若出现口干,可搭配梨汤饮用中和热性。
来源:吉林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