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吃得多,体重却蹭蹭往下掉”——生活中,不少人会把这种“越吃越瘦”当成“好体质”,甚至暗自羡慕。但你知道吗?这种看似“省心”的体重变化,很可能是疾病发出的信号,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若不及时干预,还可能引发心脏、神经等多系统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越吃越瘦?警惕甲亢在“搞鬼”
甲亢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身体代谢速度异常加快的一种内分泌疾病。甲状腺激素就像身体的“加速器”,一旦分泌过量,身体会进入“高速运转”状态:即使摄入大量食物,也会被快速消耗,进而出现体重下降。
除了“吃得多还变瘦”,甲亢患者还可能伴随这些症状:
• 心慌、手抖,稍微活动就心跳加速;
• 怕热、多汗,即使天气不热也容易出汗;
• 情绪烦躁、易怒,注意力难以集中;
• 排便次数增多,甚至出现腹泻;
• 脖子肿大(甲状腺肿大)、眼睛突出等。
如果出现这些表现,千万别大意,及时到医院检查甲状腺功能(如抽血查甲功三项),才能尽早明确病因。
甲亢不及时治,危害可不小
很多人觉得“瘦点更健康”,对甲亢不以为然。但事实上,长期甲状腺激素过量会对身体造成多重伤害:
• 损伤心脏: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心脏扩大,甚至心力衰竭;
• 影响骨骼:导致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
• 干扰生殖系统:女性可能出现月经紊乱,男性可能影响性功能;
• 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甲亢危象,危及生命。
因此,一旦确诊甲亢,必须积极治疗,千万别被“越吃越瘦”的表象迷惑。
科学治疗甲亢,免疫介入疗法成新选择
甲亢的治疗需要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常见的传统治疗包括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碘治疗和手术治疗。但部分患者可能对药物不耐受,或担心放射性碘、手术的副作用。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免疫介入疗法为甲亢治疗提供了新路径。
免疫介入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微创方式,将特制的免疫制剂直接送达甲状腺病灶部位,精准调节甲状腺的免疫功能,抑制甲状腺激素的过度合成与分泌,从根源上改善甲状腺的异常状态。与传统疗法相比,它具有以下优势:
• 创伤小:无需开刀,术后恢复快,不影响正常生活;
• 针对性强:直接作用于病灶,避免对全身其他器官造成影响;
• 副作用少:减少了全身用药带来的肝肾负担,安全性较高。
不过,免疫介入疗法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需要医生根据甲状腺肿大程度、病情严重程度、患者身体状况等综合评估后确定是否适用。
治疗期间,这些护理要点别忽视
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式,甲亢患者在生活中都需做好护理:
• 饮食上,减少海带、紫菜等含碘丰富的食物摄入,避免刺激甲状腺激素分泌;同时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的充足摄入,弥补代谢过快带来的营养消耗。
•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情绪稳定。
• 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越吃越瘦”未必是好事,很可能是甲亢的预警。一旦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科学治疗。随着医学的进步,包括免疫介入疗法在内的多种治疗方式,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重拾健康。别让“瘦”成为健康的隐患,早发现、早治疗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