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是鼻腔或鼻窦黏膜长期水肿后形成的良性增生组织,外观像 “荔枝肉”,柔软且半透明。它虽非恶性,却会逐渐堵塞鼻腔,影响呼吸和嗅觉,若长期忽视,还可能引发鼻窦炎、哮喘等并发症。了解其诱因和症状,及时干预是关键。
过敏性鼻炎是鼻息肉的 “温床”。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腔黏膜长期处于水肿状态,就像 “泡在水里的海绵”,反复炎症刺激会导致黏膜增生,逐渐形成息肉。数据显示,约 60% 的鼻息肉患者合并过敏性鼻炎,其中对尘螨、花粉过敏的人群发病率最高,且息肉复发率比普通患者高 30%。这类患者的息肉多为双侧生长,常伴随打喷嚏、流清水涕等过敏症状。
慢性鼻窦炎加速息肉生长。鼻窦反复感染会导致黏膜炎症持续存在,分泌物长期刺激鼻腔,使黏膜水肿加重,逐渐形成息肉。研究发现,慢性鼻窦炎病史超过 5 年的患者,鼻息肉发生率是短期感染者的 2.5 倍,且息肉多堵塞鼻窦开口,形成 “鼻窦炎 - 息肉 - 更严重鼻窦炎” 的恶性循环。这类息肉常伴随流脓涕、头痛等症状,分泌物多为黄绿色且有异味。
阿司匹林耐受不良是特殊诱因。部分人服用阿司匹林后会出现鼻腔黏膜水肿、支气管痉挛,这类人群的鼻息肉发生率是常人的 4 倍,且息肉生长速度更快,常双侧对称分布,被称为 “阿司匹林三联征”(鼻息肉、哮喘、阿司匹林不耐受)。这类患者多在中青年时期发病,息肉切除后复发率高达 80%。
环境因素和不良习惯推波助澜。长期暴露在粉尘、化学气体(如甲醛、油烟)环境中的人群,鼻黏膜持续受刺激,息肉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 2 倍;长期吸烟会损伤鼻黏膜纤毛功能,降低抵抗力,增加息肉风险;过度使用鼻腔减充血剂(如含麻黄碱的滴鼻液),会导致黏膜反跳性水肿,加速息肉形成。
鼻息肉的症状具有渐进性,早期多不明显,容易被忽视:鼻塞是最常见的症状,初期为间歇性,随息肉增大逐渐变为持续性,患者常需张口呼吸,夜间打鼾;嗅觉减退或丧失因息肉堵塞嗅区,气味无法到达嗅神经,约 70% 的患者会出现此症状,部分人甚至闻不出香臭;流涕多为黏液性或脓性,若合并感染会出现黄绿色鼻涕,且不易擤尽;头痛因息肉堵塞鼻窦开口,鼻窦内压力升高所致,多表现为前额或面颊部胀痛。
鼻息肉若长期不治疗,危害会逐渐扩大:鼻塞导致氧气吸入不足,引发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儿童患者可能因长期张口呼吸影响颌面部发育,形成 “腺样体面容”;息肉堵塞咽鼓管咽口,会引发中耳炎,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约 30% 的患者会合并哮喘,出现喘息、胸闷等症状。
治疗鼻息肉需根据病情选择方案:较小的息肉可通过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减轻水肿,延缓生长;较大的息肉或药物治疗无效时,需行鼻内镜手术切除,这是目前的主流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但需注意,鼻息肉复发率较高,术后需定期复查(第一年每 1-3 个月一次),配合药物治疗和鼻腔冲洗,能有效降低复发率。
扬州华东慧康医院提醒,出现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超过 2 周,应及时做鼻内镜检查。早期发现并治疗,能避免息肉增大和并发症发生,千万别因 “鼻塞忍忍就好” 而拖延,让小息肉长成大麻烦,增加治疗难度和痛苦。守护鼻腔通畅,才能畅快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