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小宝宝天生就是“社交小达人”。自闭症孩子的不同,往往最先体现在他们如何与人连接和交流上,让我们来看看吧!
眼神交流弱:
很少或避免看人眼睛,叫名字常不回应。
不会指物分享:
1岁后很少用手指指物看。想要东西时,拉你的手过去或哭闹,但不用手指或和对视。
表情互动少/怪:
表情少、平淡,或和情景“不搭”(悲伤时笑着)。不太懂别人的表情。
不爱一起玩:
对互动游戏没兴趣,不喜欢抱抱。更喜欢自己玩,显得对人“没兴趣”,很少主动寻找安慰。
语言问题突出:
说话晚:1岁半不会叫爸妈,2岁词汇很少或不说。
说话怪:像“复读机”重复别人话;自言自语说听不懂的话;说话没有感情;不聊天或分享想法。
能力倒退:原本会说的词,突然不会说了。
玩法刻板重复:
玩法单一:只转车轮、看风扇选择、反复开关门。
迷恋奇怪物品,重复动作多。
极度抗拒路线、物品位置变动,会大闹。
感官反应异常:
过度敏感:怕某些声音,会捂耳朵;讨厌被抱或某些衣物质感;怕特定光线/图案。
反应迟钝:对疼痛、疼痛不敏感;对大声叫反应弱。
为什么强调“黄金干预期”?
大脑在婴幼儿期发育最快,可塑性最强。早期(特别是6岁前) 进行科学干预,效果事半功倍:
抓住大脑发育关键期:在神经连接最活跃的时候,引导建立更有效的沟通和社交模式。
减少问题行为:尽早干预刻板行为和情绪问题,避免固化。
提升核心能力:最大程度发展孩子的沟通、社交、认知和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