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以术为盾 护佑心跳的力量

心脏是人体永不停歇的“核心引擎”,时刻为全身输送生命能量。这颗“核心引擎”一旦失灵,生命就会面临停摆危机。

四十余载砥砺前行,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团队积淀丰富经验,在技术创新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为群众的心血管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专业屏障。

无体外循环

攻克“人体主干道”置换难关

前不久,心血管外科在10天内为3例主动脉夹层术后胸腹主动脉扩张患者成功实施了非体外循环下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3位患者现已顺利康复出院。这在业内引发了广泛关注。

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因难度较大、风险较高,术后患者可能出现昏迷、瘫痪、肾功能受损等严重并发症,被视作心血管外科领域的“金字塔尖”的手术。2008年,该院心血管外科主任王宏山带领团队独立完成体外循环下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跻身省内第一梯队。2014年,心血管外科团队成功开展河南省首例非体外循环下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在常温心脏不停跳的状态下,完成胸主动脉与腹主动脉的置换。

“这种手术能最大程度缩短患者脏器冷缺血时间,规避体外循环带来的副作用,但对医生的技术精度要求极高,且手术时间通常持续9小时至12小时,是对团队耐力与技术的双重极限考验。”王宏山介绍道。目前,省内可开展此类手术的医院较少,全省年累计手术量仅几十例,而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已能常态化开展该手术。

冠状动脉“杂交手术”

巧解复杂“心疾”

69岁的张先生近半年来,一活动就会出现胸痛、胸闷,休息后可以缓解,遂到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就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张先生3支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前降支近中段钙化狭窄显著,回旋支主干多发粥样硬化且存在重度狭窄。

对医生而言,回旋支病变通过介入手段治疗难度不大,难点在于钙化的前降支。前降支承担着超过四分之三的心脏血液供应,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心脏功能与远期康复。手术团队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后,得知他们无法接受常规开胸手术。

为让患者获得创伤小、风险低的治疗效果,王宏山团队决定采用冠状动脉“杂交技术”:实施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微创搭桥术的同时进行右冠状动脉及左主干、回旋支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张先生的胸痛症状明显缓解,体力活动恢复正常,生活重回正轨。

王宏山说,冠状动脉“杂交技术”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冠心病及主动脉夹层患者带来了福音。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若单纯进行搭桥手术,存在搭桥支数多、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恢复慢等问题;而支架植入术虽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却面临远期通畅率低的问题。冠状动脉“杂交技术”则扬长避短,将原本需要“分而治之”的心脏搭桥与介入支架植入同期完成,实现了1+1>2的治疗效果。

自2021年开展冠状动脉“杂交技术”以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团队已开展近百例此类手术,技术水平在省内居领先地位。

“双轨并行”

让技术始终与时代同步

高血压是心脏病的重要诱因。临床数据显示,超70%的主动脉夹层由高血压引发。

在心血管外科的走廊上,一张关于高血压新疗法——去肾交感神经术的立体宣传牌格外醒目。“这是我们将要开展的新技术。”王宏山介绍道。该技术为高血压治疗开辟了新路径,尤其适用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可使患者在不依赖药物的情况下有效控制血压,降低高血压引发的心脏病等多种并发症的风险。

王宏山认为,微创介入治疗是临床医学的发展趋势。以往许多需要开刀的手术,如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等,如今已能通过介入疗法完成。科室要求年轻医生必须“两条腿”走路:既要精通传统开刀手术,也要掌握介入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

为培养人才、紧跟技术前沿,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经常选派年轻医生赴国内外顶尖医院进修左心耳封堵等先进技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1984年在河南省率先成立心血管外科以来,科室年手术量达500余例,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低体重患儿)治疗、重症瓣膜病诊疗、微创小切口及电视胸腔镜下房缺和室缺修补术、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主动脉根部置换(成形)术、瓣膜置换术、心脏肿瘤切除术、主动脉根部置换+全弓置换+象鼻支架植入术、“杂交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及复杂先心病矫治术等领域,均处于省内领先水平。该科室还先后获评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单位、河南省省直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单位、河南省科研创新型团队、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等。

王宏山说,心血管外科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人才培养为基石,在复杂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不断精进,让“高精尖”技术更贴近患者需求,让守护的触角延伸得更远,为每一次心跳注入更强劲的力量。(本报记者 常娟 通讯员 李佳仪)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以术为盾 护佑心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