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心脏长右边?11岁“镜面女孩”先心病手术成功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30日讯(记者 王璐 通讯员 杨贵红 沈媛)在医学上,“镜面人”是百万分之一概率的特殊存在——他们的内脏位置与常人呈镜像反转,仿佛在“镜像世界”里。而当这种罕见的全内脏反位遇上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便构成了一场与死神的漫长博弈。近日,湖南省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团队历经6小时高难度手术,成功为11岁的“镜面女孩”小艳(化名)完成右室双出口根治术,让这颗在右侧胸腔跳动了11年的脆弱心脏,终于迎来“正位”新生。

小艳出生时即被发现心脏杂音,基层医院诊断为复杂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右室双出口(DORV)”,即主动脉与肺动脉均从右心室发出,左心室仅通过室间隔缺损与右心室连通,导致动静脉血混合,全身氧供不足。更特殊的是,她的内脏呈完全反位状态:心脏位于右胸腔,肝脏在左侧,如同“镜像成像”,医学上称为“全内脏反位”。

因家庭贫困及病情特殊,小艳的治疗被长期延误,只能依靠身体有限的代偿功能生存:口唇常年紫绀、活动后需蹲踞喘息,步行不超过500米,生长发育远落后于同龄人。“孩子跑几步就喘得嘴唇发紫,我们却没能力好好治。”父亲回忆时难掩无奈。直到今年,家长带着小艳来到湖南省儿童医院心胸外科,一场针对“镜像心脏”的生命救援迅速启动。

“这个孩子的解剖结构就像‘迷宫中的镜像’,常规手术经验和认知完全不适用。”湖南省儿童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罗金文教授解释,全内脏反位合并右室双出口的情况全球发生率仅百万分之一,手术时不仅要处理心脏本身的复杂畸形,还要克服器官位置反转带来的操作困难,每一步都需极度谨慎,避免损伤重要血管和脏器,手术难度呈几何级倍增。

小艳心脏(上图)与正常位心脏(下图)影像学对比

为突破这一医学难题,医院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机制,麻醉科、体外循环团队、放射科、超声科、监护室及手术护理团队专家反复研讨方案:术前通过影像学精准评估,重新构建“镜像解剖”认知;手术方案彻底调整常规操作路径,适配反转的内脏结构;麻醉管理充分考虑心脏畸形对循环、呼吸的多重影响;体外循环预案针对性应对复杂心内修复的超长转机需求……每一步都在打破“常规”,为手术安全筑牢防线。

历经6小时精细操作,手术团队成功克服凝血功能障碍、异常血管分布导致的止血困难等危机,完成“右室双出口矫治+房缺修补+肺动脉狭窄矫治+动脉导管结扎术”,在反向解剖结构中精准建立左心室-主动脉正常血流通道,重建心脏功能。

术后,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对小艳实施24小时密切监护,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目前,她的病情已逐渐稳定,各项生命体征趋于正常,顺利度过术后危险期。同时,医院积极联动慈善基金,为小艳家庭申请救助支持,大幅缓解了医疗费用压力。

罗金文教授介绍,镜面人多数无症状,不影响正常生活,但一旦合并疾病,治疗难度会显著增加。先天性心脏病总体发病率约0.8%~0.9%,即每千名儿童中约有8至9人患病,其中90%以上可通过手术根治,且治疗后远期预后良好,无需长期服药,也能正常生育。他特别提醒,若孕期发现胎儿心脏异常,应尽早到有专业救治能力的医院咨询,实现从孕期到出生、后期手术治疗的全生命周期评估及救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心脏长右边?11岁“镜面女孩”先心病手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