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某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发文,讲述了一件令所有博士都应引以为戒的事件。
他表示:“朋友单位一手术科室引进一名博士担任科主任,年薪50万,连做几台手术后,全科联名上告他手术水平不行,博士很郁闷,打算走人。不知是博士真不行,还是下面真嫉妒。如果是内科博士就不存在这种问题吧,理论强大就是真强大。”
仅从这起事件的发展来看,我们感到惊讶:引进的博士担任科主任,因手术能力不足竟被联名上书,最终只能自行离职,这还是头一回听说。
对此,江苏一名网友认为:“博士,只能说明他多读了几年书,医学知识可能更丰富,但他不一定具备实际操作技能。手术主要体现动手能力,博士做不了手术的大有人在。如果引进的博士还要担任科主任,那要求就更高了,除了手术能力,还得带领团队,没有将近10年的磨练,真的难以胜任。”
四川一名医生则认为:“手术,关键在于动手能力及实践经验,不一定需要渊博的知识。我市某三甲医院口腔科有个牙医,她只是中专生,初次看病的病人若只看学历及职称,估计没几个人会选她,但只要经她治疗过的病人,几乎都会回头找她,这就是本事;还有我们二院一位医生,90多岁了,只有中专文凭,退休前做了一辈子手术,最后比博士还厉害,成了知名专家。”
类似的“高期待落差”在基层医院更为常见。2021年,安徽阜阳一家二甲医院引进了一位博士医生。起初,全院上下对这位“稀缺人才”极为尊重,院长外出应酬必带他介绍,满脸自豪。但不到半年,院长就在科室大会上公开质问:“你不会看病?文章也出不来?”这番话让博士无地自容,入职未满一年便解约前往上海。
显然,部分医院管理者对博士的认知存在偏差,总觉得“医学博士无所不能”,期待越高,失望越大。事实上,博士刚走出校园,可能还带着学生思维,若一开始就被当作“全才”,必然难以胜任。
不可否认,博士群体通常学习能力和复盘能力突出。在外科领域,只要给予成长时间,他们往往进步更快——头部教学医院的优秀外科医师大多是博士就是证明。但社会分工越精细,高学历人才就越偏向某一专业深耕,他们可能在科研或学术某一方向顶尖,却未必擅长系统管理或实操,这并不代表他们不优秀。
年轻的博士怎么做,才不会被同事们嫌弃?
如今,越来越多90后博士走上医院管理岗位,成为副主任、主任,但年轻博士的职场困境也随之显现。
一位1994年出生的博士刚被聘为某县医院副主任,就遇到了难题。他坦言:“县医院人才少,我因工作认真、对患者负责而获任,但科室护士比较强势,每次下退药医嘱都战战兢兢,生怕出错被骂。科室主任虽年轻却性格直率,考虑问题不周全,难以服众,遇到问题总批评我们,明明不是我的错,还被说‘情商低’,却不指明怎么改进,真的很寒心。”
另一位1996年出生的博士,在山西某县区医院任科主任时也很憋屈。一次他给患者开降脂药,习惯性开了阿某他汀钙片,一位40多岁的护士当场怒斥:“其他医生都开瑞某他汀,你怎么乱开?”身为科主任,却被下属如此轻视,让他不禁疑惑:“是不是该收起和善,先立威?”
现如今,二甲医院引进博士任科主任已很普遍,但做得不好真的可能回被明里暗里抵制。
对于此类现象,年轻博士需做好这几点:
首先,要打破“博士眼高手低”的偏见。社会上不乏“博士是空壳子”“科研临床都不行”的论调,博士入职后必须苦练临床能力,用实力证明自己。
其次,科主任的核心职责是管理科室、规范运行,而非只热衷自我表现。不少年轻博士把精力放在个人发挥上,忽视科室管理,这是本末倒置。
对外科博士而言,手术技能是“硬通货”。开头案例中,博士因手术不行被联名赶走的教训深刻:外科靠真功夫说话,学历再高,不会操作就站不住脚,持续不行只能走人。
成为外科医生值得自豪,但也需清醒认知:外科领域需要长期独立学习、思考,比其他科室付出更多努力。打结、缝合这类基础操作,博士毕业后就该完全掌握,若入职后被发现不会,只会加剧质疑——不会就提前苦练,没有捷径。
除了技能,外科博士还需具备这些素养:良好的身体素质(手术是体力活,四肢协调、手部灵活度、立体视觉都很重要,可通过训练提升);沉稳的心态(遇事慌乱者不适合外科);持续刻苦训练(手术娴熟靠长期系统练习);术前规划能力(需预判所有可能的意外);注重细节(小失误可能导致手术失败)。
总之,打铁还需自身硬。空有高学历而无实操能力,即便被医院器重,最终也会因“技不如人”出局——这在不少二甲医院已有先例。对博士而言,放下“全才”包袱,深耕专业、苦练技能,才能真正在岗位上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