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呵护血液病重症患者心理健康,家属需要了解这些

在提及“重症患者”时,我们常常聚焦在生命体征的维持和疾病的控制上。然而,影响重症患者康复过程的还有他们脆弱、被忽视的内心世界。

数据显示,超过60%的重症患者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1]。加之治疗环境陌生、与外界沟通障碍,都可能加剧他们的无助与恐惧。

同时,不少重症患者家属在陪护过程中也会陷入情绪低谷。据研究显示,约40%的重症患者家属会出现焦虑抑郁症状[2]。这种情绪会不自觉地传染给患者,形成“越焦虑越难恢复”的恶性循环。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不仅关乎患者的尊严与感受,更直接影响治疗配合度和康复进程。今天,请和我们一起来关注血液病重症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健康。

血液病患者重症状态诱因

重症状态在血液病患者中并不少见。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在接受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伴有免疫功能极度低下、出血倾向、感染并发症等问题,容易迅速转入重症监护状态。一些常见诱因包括:

1.重度感染如真菌败血症、肺部感染;

2.出血性休克如消化道大出血、颅内出

3.药物相关并发症高强度化疗或免疫抑制剂引发的肝肾功能损害;

4.造血功能抑制。引起贫血、极度乏力、意识障碍等。

由于治疗周期长、预后不确定,血液病重症患者往往更容易出现绝望、恐惧、愤怒、放弃等心理状态。加上病情反复,患者心理创伤容易加重,需要格外重视心理干预的及时性和系统性。

心理问题:隐藏的“第二病灶”

重症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

1.谵妄。患者意识模糊、出现幻觉或行为异常(如试图拔掉导管);

2.焦虑与恐惧。整日紧张、心跳加快、过度关注病情;

3.抑郁情绪。感到孤独、悲观,对治疗失去信心;

4.抗拒治疗。消极配合,甚至刻意破坏治疗设备;

5.创伤后应激反应。反复回想住院、抢救等经历,情绪难以平复。

研究表明,心理痛苦会导致治疗效果欠佳,住院时间延长,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缩短寿命[3]。可见,忽略心理问题不但加重病人痛苦,也可能拖慢整个治疗节奏。

家属的力量:科学、温柔地介入心理支持

重症患者在生命低谷中,最需要的就是亲情的温度。家属通过一些科学有效的方式,可以为患者心理减负:

1.情绪共情与安抚。如使用轻声语气、简单肢体接触(如握手)、回忆家庭时光等。

2.非语言沟通工具。对于因插管无法言语的患者,可准备手写板、图片卡片,帮助他们表达需求。

3.营造熟悉环境。在探视时展示患者喜爱的照片,在不打扰他人的情况下播放舒缓的广播或音乐,增强归属感与安全感。

4.稳定的陪伴节奏。家属自身应注意休息和情绪调节,才能持续提供高质量的心理支持。

5.重症家属自我调节。和患者分享自己开心的事情,自我调节情绪,联想一下患者康复后的喜悦画面。

医生的话

心理干预与生命监护同等重要,在守护呼吸和心跳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病人的感受和情绪。一句鼓励,可能是患者选择坚持下去的动力。

重症医学不仅仅是与死神赛跑,更是与患者心灵深处的恐惧对话。让我们一起,用更柔软的人文关怀,去唤醒更强大的生命韧性。

——宋毅军医生

参考文献:

[1] 顾晓峰,娄云鹏. (2023). 生存≠痊愈:关于重症监护后综合征的叙述性综述. MedSci梅斯.

[2] 潘慧.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心理需求及相关因素研究[D].青岛大学,2010.

[3] 秦洁.心理痛苦温度计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进展[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9,26(05):15-17.

作者介绍

高妍,所院重症医学诊疗中心护师。

审核专家

宋毅军,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所院重症医学诊疗中心主任。

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带头人,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才。承担多项国家和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EURON,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等期刊发表论著80余篇。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来源:重症医学诊疗中心

供稿、供图:高 妍

编辑:闫泷泽 林仲玮

校对:柴子越

审核:董 源 宋毅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呵护血液病重症患者心理健康,家属需要了解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