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北京菌一生:体检报告的这些名词,可能是癌症信号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非常重视体检,却看不懂体检后的“体检报告”。面对那些陌生的词汇,有些人匆匆浏览一遍,便压入箱底。这种做法也许会导致一个严重的问题:尽管年年体检,却可能在某一天突然发现癌症晚期。

实际上,当体检报告出现这些名词,可能是癌症信号!

01“肠上皮化生”“胃异型增生”

不少人拿到体检报告时看到“肠上皮化生”“胃异型增生”,如果仅仅看到这几个字很难联想到和胃癌有关,但它实际距离胃癌只有一步之遥!

胃黏膜不是由正常细胞“一跃”变成癌细胞,而是一个多步骤癌变的过程,即: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肠上皮黏膜取代胃黏膜在胃内的异常增殖,是胃的癌前病变;“胃异型增生”是胃黏膜的形态和功能出现异常增生,是一种癌前病变。

临床上常把“肠上皮化生”“胃异型增生”称之为胃癌的前期病变。所以如果体检报告出现这些名字一定要重视。

02“肝纤维化”“肝硬化”

很多人体检查出“肝纤维化”“肝硬化”,听起来好像不严重,距离肝癌还很远。而事实上,“肝硬化”的下一步就是肝癌。从肝炎到肝癌的演变过程,是典型的三部曲,即:肝炎→肝硬化→肝癌。

“肝纤维化”是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任何肝脏损伤在肝脏修复愈合的过程中都有肝纤维化的过程,肝纤维化的过程长期持续就会发展成肝硬化,而肝硬化的下一步往往就是肝癌。

因此在肝脏的检查时一定要关注“肝纤维化”“肝硬化”这几个字。肝病的检查方法主要是“血清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检查”。特别是那些有脂肪肝、肝炎等肝病的人,除了积极治疗外,也要定期复查。

03“不典型增生”“腺瘤性息肉”

体检查出“肠息肉”很多人都遇到过,如果体检报告上出现“不典型增生”“腺瘤性息肉”的字眼一定要当心。

大肠癌是一个“缓慢过程”,即从:小息肉→大息肉→不典型增生→肠癌。但是息肉和不典型增生阶段,患者多没有症状,需要靠定期的结肠镜检查来及时发现,并给予恰当的治疗,一旦发展到便血或肠梗阻症状,大多已属肠癌晚期。

“肠息肉不典型增生”是指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属于癌前病变的一种。因此一定要引起重视。

此外,大肠息肉分为五大类,即:腺瘤性息肉、化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真性肿瘤性息肉,是一种大肠癌癌前病变。如果不予以早期治疗,很可能会变成大肠癌。

04“宫颈上皮内病变”

“宫颈上皮内病变”这个词一听好像和“宫颈癌”关系并不大,实际上“宫颈上皮内病变”距离宫颈癌,可能仅有一步之遥。

宫颈上皮细胞在HPV病毒(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后,可从发生非典型增生再转变为宫颈癌。其中,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被认为是宫颈鳞癌的癌前病变。

这意味着如果不及时干预和治疗,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宫颈癌。因此,体检查出“宫颈上皮内病变”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05“乳腺非典型增生”

很多女性体检都检查出过“乳腺增生”,但如果在体检报告上出现“乳腺非典型增生”就要引起重视。

乳腺癌的发展过程有以下4步:乳腺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大多数女性都是生理性增生,不会癌变。但如果报告单上写的是非典型增生,就要注意了。

非典型增生是良性改变到恶性改变的中间站,如果患有乳腺小叶或导管上皮的非典型增生,乳腺癌风险是正常女性的5~18倍。

06“胰腺上皮内瘤变”

胰腺癌的癌前病变包括胰腺上皮内瘤变、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及黏液性囊腺瘤,它们的出现预示着胰腺癌的可能。

胰腺是深藏于腹部深处的腺体,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起病隐匿,当疾病进展可能才有明显症状。典型症状包括腹痛或腰背部疼痛、梗阻性黄疸以及体重明显下降等。

预防胰腺癌一日三餐规律进食,避免暴饮暴食,避免一次摄入大量油脂食物,戒烟限酒;肥胖者要适当减重,保持运动的良好习惯。

07“粪便隐血”

粪便潜血试验对消化道肿瘤的发现有重要意义,在体检报告中千万不要忽视。肿瘤早期很难从体征上感受到,但大约会有接近90%的消化道肿瘤患者早期会出现隐性出血,临床可无便血病史,而大便潜血试验可以提示消化道出血,对肿瘤早诊早治疗有重大意义,可以有效避免漏诊、误诊。

除此以外,长期慢性的消化道出血会导致患者合并贫血现象,如果体检时发现贫血和粪便隐血同时存在,需要高度警惕消化道肿瘤的存在,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胃肠镜等检查,排除恶性肿瘤可能。

08“肺结节”

随着低剂量螺旋CT在体检中的普及,很多人会发现报告提示肺内小结节的存在。诚然肺癌起始于小结节的形成,但并非所有的肺内结节都是恶性的。

我们需要根据结节特征来判断其潜在风险。首先是大小,<5mm的微小结节恶性率低于1%,一般临床动态观察即可。而>20mm的实性结节恶性率可超50%,一定要让专业医生进行判断及针对性治疗。其次是密度,实性或者纯磨玻璃结节恶性率一般在10%左右,而混杂性磨玻璃结节恶性可能有60%以上。再次是形态,如果结节存在边缘分叶、毛刺征、胸膜牵拉或血管征,恶性风险会显著提高。除此以外,结节的增长趋势也是恶性与否的判定标准,一般临床建议3—6个月的动态复查监测结节的变化。

09“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体检时肝胆B超可能会提示的异常问题,在健康人群中的发生率最高有10%,男性稍多于女性,但很多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尽管非肿瘤性息肉(比如胆固醇性息肉)几乎无癌变风险,但腺瘤性息肉恶变率可达30%,是医学界认定的癌前病变。息肉大小是最核心的预测指标:直径<1cm者整体恶变率低于5%,但≥1cm时风险骤升至43%-77%,>2cm几乎均为恶性。因此,发现胆囊息肉后切勿大意忽视,一定要及时就诊评估风险并接受必要的手术治疗。

10肿瘤标志物

随着体检的普及,很多人会发现个别肿瘤指标会轻度升高,怀疑自己得了肿瘤。其实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等同于罹患恶性肿瘤,其本质是机体对肿瘤或某些生理/病理状态产生的活性物质,需结合临床多维度鉴别。

约30%—40%的良性病变可导致标志物异常:炎症性疾病如肝炎可使AFP短暂升高、慢性阻塞性肺病或结核可致CEA轻度上升;自身免疫疾病可能触发CA199异常。另外一些药物也会导致肿瘤指标的波动。

临床实践中需结合影像学、病理活检及个体风险因素综合判断。可以说,肿瘤指标主要用于疗效监测与复发预警,而非独立诊断工具,体检如果发现肿瘤指标的升高,切勿恐慌,一定要请专业医生协助判断,制定随访与检查计划。

虽然上述这些“癌前病变”距离癌症很近,但它并不等于癌症。如果及时治疗干预也会有很大的可能逆转,避免走向癌症。

如果出现类似的情况,一定要警惕,及时干预可能改变你的命运!

综合| 南京发布 央视新闻 健康时报 科普中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北京菌一生:体检报告的这些名词,可能是癌症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