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这几天吃了点生姜和豆腐, 结果晚上老是烦躁出汗,还口干睡不好,是不是天气太热?”一位70岁老人随口提了这么一句,却道出了大暑节气里很多人身体的真实反应。
夏天的热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但一旦到了大暑这天,体内的反应就不太一样了,这个时候,吃错东西,不光不降温,还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把“火”往身体里塞。
气候学意义上, 大暑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气温最高、湿度最重的一段时间。
外界高温对身体的影响远不只是出汗那么简单,它会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调节机制、内分泌激素水平,还有消化系统的节律。
如果这时候还吃一些性质偏温、偏燥的食物,老人群体的耐受力马上就被推到了边缘状态,看着是饮食选择,其实是身体内部的系统调节是否合理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生姜是个好东西,温中散寒、开胃通气,尤其是早上吃点姜,有种提神的感觉,但这个感觉在大暑期间,很可能就是“假象”。
老年人本身阳气不足, 夏天表面看出汗多,但实际是阳气虚浮,脏腑功能偏弱。
这个时候吃生姜,会促使体表出汗增加、内热积蓄,尤其是在湿热气候下,容易造成内热外湿并存,整个人烦闷口苦、胃里灼热、皮肤反复出油,还容易诱发失眠。
再说豆腐,很多人以为豆腐是“清淡”的代表,但忽略了一点:豆制品的蛋白结构在高温环境下反而不易消化,会在胃肠道里滞留时间变长。
对消化功能本就弱的老人来说,这会加重胃胀气、腹部不适,而且豆腐在加工过程中钙含量高,结合高温脱水状态下容易导致尿中钙排出增加,加重肾脏负担,间接刺激尿路系统。
关键在于,这些看似温和的日常食物, 本质上并不适合这个季节的身体节奏,越是天气炎热、阳气浮动的时段,越要学会“反向饮食”,也就是用凉润但不寒性的食物去平衡体内的热势。
在这个时候,多吃点冬瓜,反而是更合理的选择,冬瓜本身性寒但不伤阳气,它最大的优势不是“降温”,而是能清利湿热。
湿和热叠加的时候,身体最容易发生的问题是中焦壅滞,也就是消化功能迟缓、口舌发苦、全身倦怠。
而冬瓜有助于利尿,把体内积聚的代谢废物通过小便排出,这种“通下”的方式,比单纯的降温更有效。
而且冬瓜富含钾元素,可以平衡因为出汗过多导致的电解质流失, 预防老年人因低钾引起的心慌、乏力等表现。
另外,冬瓜中丰富的果胶类物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肠道黏膜,减少高温环境下胃肠系统因脱水、缺血引起的轻微炎症反应。
长期在空调环境下生活的人群, 吃点冬瓜还可以帮助缓解内热外寒的不协调状态。
百合也是这个阶段非常值得推荐的食材,不是因为它润肺,而是它在夏季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特别突出。
百合含有生物碱成分,能帮助稳定中枢神经的兴奋程度, 缓解因为天热引起的睡眠质量下降、心烦易怒、情绪起伏。
很多老人晚上睡不着、半夜出汗多、心里烦躁,就是身体阳气在晚间回收过程中调节不过来,百合可以通过滋阴养心的方式缓解这种节律失衡。
百合中的黏液成分还能保护呼吸道黏膜,预防因冷热交替引起的轻微咽喉干涩、痰多等问题,夏天不少人白天贪凉,晚上睡觉不盖好被子,容易在早晨出现上呼吸道轻度不适。
百合在帮助缓解这些问题时,不会造成寒凉反应,是老人群体比较安全的选择。
至于绿豆汤,它的争议一直不少,有人说太寒,有人说解毒,很多人搞不清到底喝不喝。
其实绿豆本身确实偏寒,但经过长时间煮煮成汤后,其寒性已经被削弱很多,而解毒清热的功能仍然保留,这种状态下的绿豆汤,对老年人来说是理想的体温调节工具。
高温对身体伤害最大的不是热,而是热滞造成的代谢缓慢,而绿豆汤在微寒的基础上能促进体内热毒排出,提升循环效率。
特别是那些长期处于高湿度环境的人,体内湿热难以排出,绿豆汤通过轻微的利尿排湿作用,也能带来一定的缓解。
不过绿豆汤要注意不能冰镇喝,也不宜空腹喝,更不宜暴饮,要在午后微热状态下慢慢饮用,才能真正达到调节目的。
这个节气的核心问题不是“热”本身,而是人在这个热度下是否还能维持好体内的平衡,很多人一到夏天就拼命降温,吹空调、喝冷饮、吃寒性食物,结果表面凉了,内脏却“卡住了”。
而另一些人怕寒,一味吃姜补阳、进补营养,结果火上添火,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这些做法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没有尊重身体的调节节奏。
老年人的身体在夏天本就比年轻人脆弱一点,阳气回收慢、汗出过多、心火上浮,这些都不靠“补”能解决,也不靠“寒”能压制,而是要找一种平衡的饮食方式。
更深入地看,人的身体不是靠补来的,而是靠顺来的。
顺着节气的变化调整作息,顺着身体的感觉去选择食物,顺着消化节律去安排一日三餐,很多原本所谓的“上火”“湿重”“乏力”,其实不用吃药也能慢慢缓解。
有些人说,吃点姜怎么了,吃豆腐这么多年也没事, 为什么到这个时候就不行了?
问题不在食物本身,而是在环境和身体的关系变了,吃饭不是机械地摄入,而是生理和气候之间的一次博弈,错在不是吃了什么,而是在该调的时候没调,该避的时候没避。
每一个饭桌上的决定,都会反映在身体的回馈里,不管有没有病, 老人更要留意这些小小的信号,它们往往决定了整个夏天的状态走向。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今日大暑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 陈双双.饮食结构对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