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大暑至,三伏正当时!养生做好“三防”,清凉健康两不误

亲爱的老朋友们,今天清晨我特意起了个大早,去附近的公园看荷花。朝阳下,碧绿的荷叶如翡翠玉盘铺满水面,粉白嫣红的荷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几位老友已在湖边支起画架,用笔墨记录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

“这花开得正好,可天也是真热啊!”老张一边擦汗一边说,“听说马上就是大暑了?”是啊,7月22日15时44分,我们将迎来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湿气最重的时节

大暑三候,热浪中的自然密码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之后便是立秋。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当萤火虫从腐草中孵化而出,当土地蒸腾着湿热的水汽,当雷雨裹挟而来——这些物候变化,是老祖宗千百年来深刻的洞察和精炼总结!

今年的高温在中东部“愈演愈烈”,这波持续高温是今年最强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已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部分地区气温将冲击42℃,打破同期纪录,体感温度直逼45℃。

大暑节气高温高湿,人体阳气随高温浮散于体表,导致身体内部尤其是脾胃阳气不足,表现为食欲下降、消化不良。中医专家提醒,这一时节“暑、湿、热三邪交织”,易伤阳气、耗津液,扰乱脏腑功能。

养生三防,中医智慧护安康

所以啊,面对这‘三邪’,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就派上大用场了。关键就是做好‘三防’:

防“阳暑”——避免高温中暑

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汗液渗出过多而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就容易中暑。建议:避免在高温下长时间工作;出门随身携带遮阳装备;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不出门,必要外出时选择树荫行走,缩短暴露时间。

防“阴暑”——避免贪凉伤阳

“夏不欲穷凉”,过度贪凉可致“热伤风”。高温时人体毛孔开放,汗出不断,阳气大泄,风寒之邪易乘虚而入。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避免直吹身体,尤其出汗时忌冷风直吹。从室外进入空调房前应在阴凉处休息5分钟缓冲。

防“湿邪”——健脾祛湿是关键

湿气重会带来头重如裹、四肢困重、胃口差、大便黏腻等症状。饮食可多吃薏米、赤小豆、山药、茯苓等以利湿,适当食用苦瓜等苦味食物,促进消化酶分泌。少吃生冷、甜腻的食物,如冰西瓜、冷饮、奶油蛋糕,避免损伤脾胃阳气。

饮食调养,清补祛湿有良方

说到吃,这可是咱们日常最容易调理身体的方式了。

“饮食调养宜以清补为主,兼顾祛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副主任医师梁莹建议,适当食用西瓜、绿豆、冬瓜、苦瓜、莲藕、黄瓜等清热生津之品。

出汗多者可喝淡盐水或米汤补充电解质。传统饮品如乌梅汤、酸梅汤、绿豆汤都是很好的选择。南方民间有饮“三伏茶”的智慧——用金银花、菊花、夏枯草、茯苓等搭配熬煮成茶水,解暑又养生。

南方人过大暑讲究“三甜三苦”:甜的是荔枝、龙眼、菠萝蜜,苦的是凉茶、苦瓜、龟苓膏。北方则有喝暑羊的习俗,各地都有应对暑热的饮食智慧。

生活小贴士,实用技巧保安康

光吃好还不够,日常起居的小细节同样重要。 掌握几个小技巧,能让咱们过得更舒坦些:

科学饮水有讲究:保证每天至少1500-2000毫升饮水,少量多次饮用。每小时喝100-150ml温水,出汗多时加少量盐。忌用饮料代替水,尤其避免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品。

居家环境巧降温:早晚开窗通风;白天关闭向阳门窗,拉上窗帘;空调温度设在26-28℃,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每2-3小时开窗通风15分钟,保持空气新鲜。

作息运动需调整:宜夜卧早起,中午小憩15-30分钟避暑养心。避免熬夜,熬夜会降低耐热力。清晨或傍晚进行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

大暑时节,荷花展露出一年中最美容颜,正是赏荷好时光。全国多地荷花迎来最佳观赏期,成为炎夏中的一抹清凉。

赏荷正当时,心静自然凉

说完了防和养,别忘了大暑时节还有大自然馈赠的‘清凉剂’。此时,荷花展露出一年中最美容颜,正是赏荷好时光。全国多地荷花迎来最佳观赏期,成为炎夏中的一抹清凉。

北陵公园荷花湖3万余株荷花在翠叶掩映间竞相绽放,重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诗意盛景。江苏淮安清晏园池塘荷花绽放,把中式美学氛围拉满了。上海嘉定远香湖畔、陈家山荷花公园内,市民游客沿着荷塘漫步,感受“人在花间走”的乐趣。

赏荷不仅悦目,更能静心。中医强调“暑热通于心”,高温易扰动心神,表现为焦躁易怒、注意力涣散。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观赏荷塘,都有助保持心境平和,避免情绪过激。

不过啊,咱们今年这个节气还有点特别,得多留个心眼。今年大暑在7月22日,落在农历六月廿八,有三大特点值得注意:

一是“晚大暑”,交节时间在晚上(21时30分),民间有“晚上大暑,八月热天”、“大暑晚,晒破胆”等说法。

二是“月尾大暑”,老话说“大暑在月尾,秋来热不归”,提示我们暑热可能延长。

三是“大暑中伏前”,中伏时间从7月30日开始,民间有“大暑中伏前,必定是灾年”的说法,提醒要警惕可能出现的伏旱等问题。

特别要提醒老年朋友:避免食用隔夜饭菜,宜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者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避免因出汗脱水导致指标异常。儿童玩耍时宜选择阴凉处,每20分钟补充温水或淡盐水。

傍晚时分,我又回到公园。夕阳为荷塘镀上一层金边,几位老人正在亭子里练习太极拳,动作舒缓如荷塘微波。老李招呼我:“明天还来吗?听说北陵公园有‘荷香夜游’,灯光投影秀重现盛京八景呢!”

是啊,大暑虽热,却蕴含着“物极必反”的哲理——最炎热的时节过后,便是立秋的凉爽。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养生调理,我们便能安然度过这段“苦夏”,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中医专家提醒:大暑时节“暑、湿、热”三邪交织,易伤阳气、耗津液,养生防病重在健脾祛湿、清热解暑、固护阳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大暑至,三伏正当时!养生做好“三防”,清凉健康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