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他们以白衣为甲,守护万家安康;他们以仁心为灯,照亮生命希望。即日起,本报特开设专栏《人民健康守护者·榜样的力量》,带您走 近河南省“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这一群体,倾听那些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感人故事,致敬平凡英雄,传递医者温度!
早晨的太阳刚露头,开封市龙亭区北郊乡辛庄村卫生室乡村医生郑德华已经推开了诊室的大门。打开空调,烧上热水,擦拭干净诊桌,启动电脑……开始迎接十里八乡的患者。入夏以来,他每天要接诊110余名患者,高峰时达到180余名。
他看诊,很少开药,只用一根银针解除患者的病痛,成为村里乃至方圆百里居民的“健康靠山”。
扎根基层24年
7月15日,炙热的阳光烤着大地,辛庄村卫生室如往常一样,坐满了候诊患者。郑德华忙而有序地为患者望闻问切、施针治疗……自部队转业返回家乡起,他记不清接诊过多少患者,但清楚地记得门前的春色流转了24载。
1999年,郑德华拜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专家王文远为师,全面系统学习了国家973研究项目成果——平衡针灸技术。2001年,他带着王文远的嘱托回到故乡。
“缺医少药”是郑德华对辛庄村卫生室的第一印象。他立志要扭转这里的落后局面。一上班,郑德华就用脚步丈量了辛庄的每一寸土地,走遍了全村上下近1000户,为全村特殊人群送医送药,用心用情守护村民的身体健康。
“俺们村里来了个年轻的郑大夫,人善良,医术也好得很!”郑德华很快就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可,十里八乡的患者也慕名而来。
如今,辛庄村卫生室候诊区及药房的墙面上,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每一面锦旗都在诉说着他们对郑德华的认可。
一根银针解病痛
郑德华看病很少用药,依靠的是中医针灸疗法。“《黄帝内经》提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这是平衡针灸技术的理论依据。”郑德华说。从医至今,他运用平衡针疗法治疗40余万人次。
“2017年夏天,一位母亲带着出生不足百天的双胞胎来到了我的诊室。当时,双胞胎因多日腹泻引起肛周皮肤糜烂,皮肤发黄。抱着哭闹不止的孩子,母亲哭着说,曾带着孩子辗转多家医院进行治疗,但因家庭困难已无力支撑后续治疗。”郑德华回忆道。两个孩子被当地医院诊断为病理性黄疸并伴随小儿急性肝炎等。
全面了解情况后,郑德华给孩子们做了检查,当即决定采用飞针疗法(即对特定穴位进行一秒钟内的针刺疗法)进行治疗。经过连续5天的治疗,两个婴儿的病情明显好转。后经持续复查,首诊满月后,两个婴儿痊愈。考虑到孩子家庭经济困难,郑德华在坚持免费诊治两个婴儿的同时,还承担起了这家三代人的日常医疗保健。
当地心脑血管疾病高发,郑德华非常关注此类人群。在一次日常问诊中,他发现村民王某口齿不清,左侧胳膊无力,疑似脑卒中。郑德华立即为王某开具转诊证明,讲清其中利害关系,并陪同王某到市级医院就诊。经查,王某为脑出血,如果再晚到医院半小时,就会有生命危险。而这仅仅是他挽救的众多急症患者中的一例。
累计义诊超10万人次
“坚持义诊,让更多人享受到特色中医技术。”这是郑德华给自己的职业定位。
从医以来,他不仅24小时接诊,药品按最低标准收费,对行动不便的患者上门诊治,还对家庭困难的村民免费治疗……截至目前,他已累计义诊超10万人次,出诊超2万余人次,先后为大家减免了350余万元诊疗费用。
对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的临终关怀也是郑德华一直放在心上的事。2019年,61岁的智某患肺癌骨转移,在医院治疗后回家休养。肺癌骨转移压迫脊神经,导致患者剧烈的疼痛。患者家属向郑德华求助,郑德华决定用针刺经络、脏腑推拿等中医药适宜技术为患者缓解痛苦。持续治疗3天后,患者的疼痛得到缓解,于是郑德华开始继续为患者治疗。整整7个多月的时间,郑德华每天3次前往患者家中为其治疗,让其安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郑德华说:“体现医生职业价值的不是金钱,而是为身边的患者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这些事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还包括健康知识的传播。”因此,他每周分类分批开展讲座,引导乡亲们建立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他把中医药适宜技术(如穴位按摩、经络推拿等),以及养生方法、药膳知识,耐心细致地传授给乡亲们,让大家都能掌握适合自己的养生保健方法。截至目前,郑德华累计为数10万人次讲解了健康科普知识,使大家从迷信偏方到相信科学,从被动就医到主动预防,健康观念得以转变。
24年如一日,郑德华用2800份健康档案“织”成健康守护网,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托起乡亲们的健康。他不仅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更是基层百姓的健康守护人。他一如既往地在这片土地上播撒着健康的种子,孕育着乡村振兴的希望。(本报记者 常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