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病房里,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如果病情有了明显的改善,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念头:自己已经完全好了,可以停止用药,然后彻底离开医院。
这其实是很多患者和他们的家人都会有的疑惑。但实际上,对于精神分裂症来说,康复不仅仅是症状的消失,还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
短时间的治疗是不足以完全治愈精神分裂症的,而且是否真正康复,也需要医生来评估。
精神科医生眼中的康复标准
在医生眼中,真正康复的精神疾病患者,除了疾病症状完全消失外,还应同时满足另外两个条件。
1.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包括疾病的核心症状和伴随的躯体症状等;
2.社会功能恢复良好,能像生病前一样正常地生活、工作和处理人际关系;
3.病情在一定时间内不复发。
只有同时达到以上三个标准时,患者的病情才算是恢复得差不多了。
怎样做,才能达到恢复标准
重视社会功能的恢复
在达到临床康复后,不少患者仍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比如,有的患者不与家人以外的人来往,有的患者处理问题的能力下降明显。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干预!
作为患者,你需要做的是,在按时按量吃药的同时,配合医生做心理干预和技能训练,比如人际交往技能、解决问题技能、应付应激技能等,这可以改善社会功能、促进疾病康复,更快回归社会。
重视残留症状的干预
经过急性期的干预后,很多患者会存在记忆力下降、焦虑易怒、睡眠不好等残留症状,这会影响患者功能的全面恢复。
如果患者的病情出现反复,而复发又会让再次复发的几率大大增加,那么想停药的希望就越来越渺茫。
所以,残留症状的干预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任务。
至于怎么干预,这还得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来对症下药。
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这一点很容易被患者及家属所忽视,尤其是当患者病情稳定的时候。
很多患者认为,“我觉得自己现在状态挺好,在家吃药就可以了,没必要去医院了”,而这种想法很危险!
我们都知道,精神疾病具有「易复发」的特点,但相当多的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复发的早期症状并不是很了解。
定期复诊则有助于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能够帮助患者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避免病情出现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