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数千年文化瑰宝的一部分。一直以来,护佑我们康健安宁。科普这么久,看到很多粉丝自学中医的,心里非常开心,但也有人不理解的。今天从中医的“中”,来说说这个文化宝藏,饱含了怎么样的智慧。
“中”,即中正之意、中庸之意。内经讲“正气充足,邪不可干。”人体中正气充足,那么就不容易被病邪侵袭,所以我们温阳、或滋阴,或补气、补血,都是为了让我们的正气保持充足。
中庸,是世人处世之道,也是中医调养智慧。“中不偏,庸不易”意思就是不偏不倚,把握好一个度,保持中正平和。
又“平则无病,不平则病”,身体康健说明阴阳平衡,不平衡就会出现很多毛病了。
比如,火气太大,淤堵太重,寒气过盛,阳气过虚,这些不平衡的情况,身体都会作出不舒服反应。火太大,口腔就长泡,血淤堵就胸胁痛,寒气盛就关节痛,阳气虚就手脚冰腰膝酸。
知道了万事求“中”也就知道怎么对症下药了。总结起来:治病之道,不外乎虚则补之、实则泄之,以协于平而已。
做中医大夫怎么求“中”呢,先通过望闻问切,了解患者的阴阳寒热、虚实表里,哪里不平衡,哪里走偏了。
然后通过方药的偏性,去把身体调节到平衡的状态,不温不火的,不湿不燥的,不寒不热的。
明白了求“中”之[道],也就明白了遣方用药的清热、散寒、滋阴、补阳、益气之[术]了。
生活中,大家怎么求“中”呢,去注意看自己的气色、听自己的呼吸、观自己的大小便等等,只要留心,就能发现身体哪里出现了偏倚,及时去调整。有痛就止痛,有堵就疏通,上火就降火,睡不踏实就安神。
养生这件事,蕞主要的还是在个人,守住自己的“中”道才好,其次才用大夫的岐黄之[术]。
比如很多年轻人,就是不爱睡觉,因为玩手机看电视或工作也好,这气血虚、阴阳虚调理好了,过阵子还是虚。怎么办呢?我说睡觉才是良药,睡好觉、比吃好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