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癌发生多处转移并出现吐血块,是病情危重的表现,常由癌细胞侵犯胃部黏膜、消化道溃疡或合并感染等因素引发。此时需采取紧急止血措施,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发挥协同作用,为患者争取更多治疗机会。
西医止血措施以快速控制出血为核心。内镜下止血是首选方法,通过胃镜直接观察出血点,采用电凝、钛夹夹闭等方式止血,尤其适用于急性大量出血且药物难以控制的情况。若内镜无法定位出血点,可通过血管栓塞技术,利用导管将明胶海绵颗粒或聚乙烯醇颗粒注入出血血管,阻断血流。药物治疗方面,静脉注射酚磺乙胺、氨甲环酸等止血剂,可促进血液凝固;生长抑素、奥曲肽则能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对于严重失血患者,需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必要时输血以纠正贫血状态。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与辨证施治,强调通过调节气血、脏腑功能达到止血目的。中医认为,癌症多因正气虚弱、气滞血瘀、湿热蕴结所致,治疗时需根据患者体质与症状差异选用方剂。例如,针对吐血伴有脘腹疼痛者,可选用张氏四味方,其组成为白及45克、枯矾18克、牡蛎30克、大黄1000克,其中大黄需煎煮至300%浓度备用,其余三味煎煮浓缩成150毫升/瓶,日服1瓶,出血量大者可加服至300毫升。若患者气血虚衰,可加服独参汤以大补元气;呕吐严重者,可配服半夏竹茹液以降逆止呕。
对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出血,芪乳苓榆汤具有止痛止血、大补气血的功效。其组成为炙黄芪12~18克、炒党参9克、炙甘草15克、茯苓皮12克、乳香珠4.5克、大青叶15克、蒲黄炭9克、地榆炭12克,水煎服,并配合云南白药1.2克分4次吞服。此方通过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溃疡愈合,从而减少出血风险。
此外,地榆方对止血止痛亦有显著效果,其组成为地榆1克,临床观察显示,34例呕血患者中31例用药后立即停止呕血,56例便血患者中41例未再便血。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用药,需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调整方剂,如腹痛甚者加延胡索、枳实,呕吐甚者加龙骨、牡蛎。
目前,临床上常使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的手段来减轻对患者的伤害,提升治疗效果,其中中西医的综合治疗备受人们关注,尤其是中医在综合治疗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背靠传统中医学理论,并结合多年临床抗癌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提出的“三联平衡”抗癌理论,其实质内涵是针对癌症“虚、瘀、毒”等主要病机的调理,正气亏虚是癌症发生、发展的关键,运用中医药防癌抗癌,亦要从此方面入手,并灵活辅以消痰瘀、攻癌毒等治法,调节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功能,改善患者饮食、睡眠、体力和精神状态,以此固护机体自身的有生力量,抵抗癌邪的侵袭,促使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归,累计诊疗患者超20万人次。
非遗“袁氏中医肿瘤疗法”始于嘉庆辛酉年(公元1801年),传承距今已历八代两百余年,凝聚着袁氏中医世家历代先祖临床实践的智慧结晶。在袁氏先祖历代承传的珍贵秘本《袁世医方》中,详细记载了“袁氏中医肿瘤疗法”的核心理论与用药精髓。涵盖中医内、外、妇、儿各科,以及实践临床的大量内外治方药、制作技艺,剂型包括汤、丸、散、膏、丹,以及药酒、药膳、药茶、药醋、药粥、药饼等食疗方,多达190余首,形成了一套系统而独特的中医肿瘤诊疗体系。
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治疗肠癌真实案例分享:
周某,肠癌,2018年6月29日,2023.4.18回访:现在挺好的
2014年3月,患者因频繁上厕所,到当地医院检查身体,确诊:乙状结肠溃疡型低分化腺癌,伴大片坏死并浸及浆膜层。术后定期复查,然而2018年6月发现肺转移,在省肿瘤医院开始“奥沙利铂化疗+贝伐单抗靶向治疗”,但是7次化疗肺上病灶并未缩小,患者遂经人介绍转寻中医治疗。2018年6月29日就诊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服药后专程去复查进行前后对比,结果8月13日复查显示:双肺上叶小结节较前变小,密度变浅。感受到效果后,患者坚持服药,2018年11月23日复诊:“单侧肺上的转移病灶已经消失”。2019年12月18日复诊,复查一切稳定。2023年4月18日回访,表示“现在挺好的”。2024年4月26日参加希福中医第六届百位抗癌明星龙年中国行开封站活动,自驾参会,分享自身抗癌经验,展现了良好的身体状态!
十二指肠癌多处转移并吐血块的治疗需中西医结合,西医以快速止血、纠正贫血为主,中医则通过整体调理改善患者体质。患者及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同时注重饮食清淡、情绪调节,以提升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