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百病之源”能根除?科学家改良古方从根源祛湿,90%人适用!

正所谓“千寒易去,一湿难除。”这也是为何中医将“湿气”这个“百病之源”,看的如此重要的原因。作为中医里的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之一,湿气是最温和的一个,但却是最让中医忌惮的一个。

为什么这么说?它温和是因为并不会强攻你的身体,而是通过环境变化、日常饮食、作息习惯等各方各面,悄悄溜入你的身体。像温水煮青蛙般,彼时你还没发觉,而当它侵入脾胃,到达五脏六腑并占领后,这才是最让中医头疼的事。

你会精力不佳、身体疲乏,甚至还会出现食欲不振,身肿难消等症状。而人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长久以往湿气便会在身体久居不出。一旦寒邪入体,它又变成寒湿。火邪入体,就成了湿热。风邪入体,又成了风湿。

因此,中医理论明确指出,湿气久滞不除可引发全身性病理变化。长期受湿气困扰的人群,有效祛除体内湿邪显得尤为重要。

01. 脾胃不和,祛湿尤其紧要

为何脾虚的人,要比普通人更要注重祛湿?因为中医根据湿邪来源和形成机制,将其系统划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内湿,一个是外湿。简单来说就是,前者由于脾胃功能减弱而无法有效排走湿气。后者则多因外界环境导致湿邪侵袭,如久居潮湿之地、淋雨涉水等,湿邪通过肌表侵入人体。

这两类湿邪既可单独为患,又常相互影响。脾虚则水湿运化不利,易生内湿。湿邪困脾,更损运化之功。形成"外湿引动内湿,内湿招致外湿"的恶性循环。

《黄帝内经》有云:"诸湿肿满,皆责于脾。"湿邪为患首伤脾,进而导致体内水液无法正常代谢,湿气就会在体内堆积,引发各种问题。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水液代谢的障碍又会影响其他脏腑问题,如肝脏、肾脏、肠胃等。然而,湿邪虽如藤蔓般缠绕全身,却并非不可斩断。

02. 虽然难缠,并非无路可解

中医在长期实践中发现,只要抓住“健脾”这一关键手段,就能逐步瓦解湿邪的连锁反应,将脾、肾、胃、肝等功能调理正常,重建人体的水液代谢平衡。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大医学家张仲景就提出“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固表、利尿消肿)和“甘姜苓术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温脾胜湿)。此方目前记载于《金匮要略》中。

后来的“参苓白术散”在此良方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增加了:人参、炙甘草、莲子、意苡仁等材料,达到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的功效。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和古人产生巨大区别。我国科学家参考《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古方,将香薷、陈皮、荷叶、玉米须等再融其中,打造出更加适合现代人体质的“速湿轻”新方。

今年2月,这一成果经京东上线后迅速走红。业内人士分析,“速湿轻”以黄芪茯苓补气健脾,陈皮和香薷行气化湿,薏苡仁玉米须利水渗湿,荷叶升清降浊。以此配伍,从根本上改善湿气重、水肿、脾胃虚弱等症状,达到祛湿效果。

03. 百病之源,科学调理更治本

湿气问题虽普遍,但盲目祛湿可能适得其反。无论是拔罐、艾灸,还是食疗、运动,应基于科学辨证,结合个人体质进行调理。

正如王琦院士的中医体制学研究所示,实验中的200多名受试者其中痰湿体质和平和体质人群比为41。最后发现痰湿体质人群代谢异常比例超90%精准得出湿气与肠道菌群失衡、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速湿轻通过陈皮粉(橙皮苷)调节肠道菌群,激活代谢。其额外添加的石榴粉(尿石素A)、梨果仙人掌、黑胡椒粉(胡椒碱)等,将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的结合。不仅提升了祛湿效率,更从根源改善体质,避免湿气反复。

而从《黄帝内经》的治湿先调脾,到张仲景的经典方剂,再到现代科学对祛湿的全面探索,都能看出中医祛湿理论始终在传承中创新。

湿邪如藤,除湿需治本。唯有科学调理,才能高效解决“湿邪”这一难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百病之源”能根除?科学家改良古方从根源祛湿,90%人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