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生活奢华,荣国府的气派非凡,家中的富贵和奢侈从未遮掩。无论是白玉打造的堂前,还是金光闪闪的马匹,荣国府的所有支出无不显现着奢华气息。虽说贾政家中的主子不过十几人,然而,府内上千奴仆仍然为这座豪华府邸奔波忙碌。而大观园的修建,更是将这一切推向了一个极致,简直达到了穷奢极欲的程度。
那么,这庞大的花销背后,究竟是何种收入支撑?难道仅靠贾政那个五品小官的微薄俸禄来支撑如此奢华的生活吗?这其中,依然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需要追寻。
贾政一代的家族并未出类拔萃。家族的荣耀早已随着上一代荣国公的过世而褪色。贾政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却只是由公爵降为一等将军,长子贾赦袭了爵位。贾政的仕途并非顺风顺水,靠着父亲的遗泽,得到了一个主事之职,后来才升为工部员外郎,勉强算是一个从五品的京官。
根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的记载,五品官员的年俸大约为八十两银子以及八十斛米。对于贾家来说,八十两银子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呢?以王熙凤为例,她曾送给前来向荣国府讨钱的刘姥姥二十两银子,而刘姥姥第二次来时,甚至满载而归,光银子一项就达百两之多。显然,贾政每年仅仅的八十两银子,在整个家族庞大的花销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尽管贾政的正当收入有限,但难道他就没有一些“灰色收入”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首先,贾政的官职性质并不适合从中牟取私利。他担任的是一个闲职,虽每天需要按时上下班,但实际工作并没有丰厚的回报。《红楼梦》提到,贾政的随员并未从他身上得到任何好处。其次,贾政一生保持着“假正经”的形象,虽然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自己却自诩为读书人,对贪污和行贿毫不屑一顾。林如海曾评论他“不属于那种低级的官宦之流”。此外,贾政外放至江西担任粮道时,虽然保持了廉洁,但因自身能力不足,既未能整顿官场,也无法管束家中家仆,最终只能狼狈辞职。
荣国府的奢华与京城的高官并无太大差别。单是秦钟的父亲秦业,便是一位正五品的工部营缮郎,俸禄比贾政略高,然而秦家生活并不富裕。秦业靠着俸禄维持家庭生计,他的儿子通过与贾府的联系,才得以进入贾家的私塾。即便如此,二十四两的拜师礼都得拼凑筹集,可见五品官员的收入有多么微薄。
再说说荣国府的奢华程度。黛玉初入荣国府时,作者对府邸的布局作了精细的描写。贾母的居所雕梁画栋,贾赦的居所小巧精致,而贾政的府邸则轩昂壮丽。三处府邸的陈设和装饰无不奢华典雅,连丫鬟们的衣着打扮也都色彩斑斓,颇具贵气。连普通的婆子们,穿着气度也远非其他家族可比。
在贾母的饭厅里,服侍的规矩极多,连咳嗽声都没有出现过一次。如果说荣国府呈现的是一个世家的深厚底蕴,那么林家尽管也是官宦世家,和贾家的财富地位相比,仍然显得逊色。荣国府所呈现出来的奢华,并非源于文化积淀,而是借由财富打造的“土豪门”。
当元妃回到荣府探亲时,探亲别墅的修建可谓气势磅礴。虽然改建的是宁、荣两府的旧址,节省了些许费用,但所花费的金银数目依然惊人。从金银铜锡到土木砖瓦,都在不断转运,甚至连购买唱戏女孩的费用都要上万两银子,简直堪比一个戏班子的开销。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让人不禁感叹,元春身为宫中皇妃,见到如此奢华的景象时,不禁感到惊愕,离开时还叮嘱道:“明年若再有机会归省,切莫再如此奢华耗费!”
荣国府的奢华生活不仅体现在外部建筑上,甚至连餐桌上的每一道菜肴也都充满了铺张浪费。譬如,一道茄鯗需要十几只鸡来搭配,这道菜出现在宴请刘姥姥的场合上,刘姥姥对茄子大加赞赏,甚至询问了做法。没想到,这道看似简单的菜肴,制作起来却极为复杂,所需的辅料包括鸡肉、菌类、干果等多种食材。无论是刘姥姥还是元春,恐怕都难以理解这种复杂的制作过程。
在荣国府,公子小姐们的花销更是惊人。就拿一场螃蟹宴来说,竟然要花费二十多两银子。王熙凤为了支持诗社的活动,毫不手软地拨出了五十两银子,而每年的生日宴会和节庆活动所需的开销更是数十两。与刘姥姥家每年仅需二十两银子的开销相比,荣国府里的子弟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花费,简直令人咋舌。
至于男人们,尤其是贾赦、贾琏这些人的花费更是惊人。贾赦贪色花费了大量银子采买姬妾,贾琏同样不甘示弱,不仅在家中与女仆厮混,还在外为尤二姐购置了宅院,甚至私自养起了一个小家。这些人寻欢作乐的生活方式,始终需要银钱来维持。
即便是贾政,表面上看起来朴素无欲,其实也有着不少藏匿的奢侈。他作为一位读书人,收藏的古籍字画更是价值不菲。更何况,他的府邸里,还养了一群阿谀奉承的门客,这些人吃喝不愁,都是靠着荣国府的积累过活。贾政的虚荣心也足够昂贵,尽管他未考取功名,但凭借着银子,他把自己抬进了读书人的圈子,享受着外界的尊崇和赞誉。
然而,尽管荣国府日渐衰落,凭借着祖辈留下的积蓄和权势的庇护,他们依然能维持着奢靡的生活。而这些,一切远非贾政仅凭五品俸银所能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