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发病率尤为显著。即便经过治疗,胃癌仍有可能复发,其症状及特点对于及早发现并干预至关重要。那老人胃癌复发的症状?有哪些特点?
老人胃癌复发时,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一系列非特异性表现,如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和体重下降等。这些症状往往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且可能与其他疾病混淆,因此定期随访和观察显得尤为重要。
从复发部位来看,胃癌复发可能伴随不同部位的转移,从而产生特定症状。例如,肺转移可能导致胸闷、气短;脑转移则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血压升高等症状;骨转移则会引起剧烈疼痛。若复发局限于手术区域,即胃部局部复发,主要表现为疼痛,疼痛特点可能与进食无关,但也可能有类似消化道溃疡的表现,如进食后缓解,或伴有饱胀感、沉重感、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理论认为,胃癌的形成和发展是正、邪两方面关系变化的结果。正气代表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而邪则包括多种致病因子,如外邪和内邪。当正气虚弱时,邪便能趁虚而入,导致肿瘤的形成和发展。在胃癌复发的情况下,中医同样强调正气与邪的关系,认为复发是由于正气未能有效抵御邪的入侵。
从中医角度看,老人胃癌复发的症状往往与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体质特点有关。例如,有的患者可能出现朝食暮吐、消化不良、大便异常等症状,这些都是脾胃虚寒的表现。中医治疗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症状,采用温脾暖胃、补肾温阳、降气止呕等方法,以扶助正气、祛除病邪。
目前,临床上常使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的手段来减轻对患者的伤害,提升治疗效果,其中中西医的综合治疗备受人们关注,尤其是中医在综合治疗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三联平衡”理论,是根据我国传统中医学理论,以及多年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由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总结归纳出的一条中医防治肿瘤的规律。在临证中,其抗癌理论的实质内涵是,抓住癌症患者关键病机——“虚、瘀、毒”并统筹兼顾,采取扶元气、消痰瘀、攻癌毒三大对策,在辨证施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灵活用药,恢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促使气血调和,紊乱的内环境重新归于平衡,疾病亦趋康复。
非遗“袁氏中医肿瘤疗法”始于嘉庆辛酉年(公元1801年),传承距今已历八代两百余年,凝聚着袁氏中医世家历代先祖临床实践的智慧结晶。在袁氏先祖历代承传的珍贵秘本《袁世医方》中,详细记载了“袁氏中医肿瘤疗法”的核心理论与用药精髓。涵盖中医内、外、妇、儿各科,以及实践临床的大量内外治方药、制作技艺,剂型包括汤、丸、散、膏、丹,以及药酒、药膳、药茶、药醋、药粥、药饼等食疗方,多达190余首,形成了一套系统而独特的中医肿瘤诊疗体系。
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治疗胃癌真实案例分享:
赵某,胃间质瘤,2010年4月9日,
赵女士,女,54岁,2009年8月,因无故出现乏力,腰背酸疼,食欲差,大便带血等症,在郑大一附院检查并被确诊为胃间质瘤。随后对胃中部、大部做了手术切除(约切除1\3)手可术后仅半年病情复发,2010年4月7日,PET—CT检查,胃间质瘤术后胃体近胃窦部胃壁局部增厚,代谢活跃,考虑恶性转变。医生让二次手术,可当时赵女士丈夫刚刚患病离世,心情极差,经济拮据,心中不愿手术,也没有经济条件手术。无奈之下,因一次义诊活动与袁希福老中医结缘,吃上了中药,谁知这一吃病情便稳定了下来,2010年6月7日复查发现胃壁结构层次清晰,未有淋巴结肿大,未出现腹水。10月20日复查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灶。2011年1月18日复查显示胃壁不厚,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2014年她还曾受邀参加第四届希福中医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分享之余说,“要不是中药吃着,早不行了!”。其后患者病情稳定不再用药,但偶尔也能从其介绍的病人口中了解到近况。
老人胃癌复发的症状多种多样,需结合西医检查和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判断。通过定期随访、观察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及早发现并有效干预胃癌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