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秋天,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次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众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抢购风潮。这场经济动荡的起因,源于改革开放10年后,经济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了城市,全面改革的历史正式拉开帷幕。
此时的中国经济,表面上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景象,但背后却未能摆脱“过热—紧缩”的怪圈。早在1984年,社会需求过旺、工业发展过快、信贷和货币投放过多等问题就显现出来,经济的增长速度过于迅猛,物价大幅上涨,经济秩序混乱,被称为“四过一乱”,尤其是价格双轨制和“官倒”现象尤为严重。
1988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召开,代表们强烈抨击“官倒”现象,引起了高层的高度重视,决心进行价格改革,即所谓的“价格闯关”。然而,这一改革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抢购风潮。
1988年4月1日,相关部门宣布从即日起调整粮食、食用油、糖等部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到了5月,国家进一步放开了米、肉、菜、蛋、糖等商品的价格。市场虽然偶尔出现抢购现象,大家的议论也不断,但总体的情况仍较为平稳。
然而,5月25日至27日,中央召集了10多个部委的领导召开会议,商讨价格改革的相关事宜。与会的两位经济学家,一位是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刘国光,另一位是时任国务院经济改革方案办公室副主任的吴敬琏。在会议中,所有部委的领导都表示支持立即实施“物价闯关”,但刘国光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物价已经连续上涨多年,民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已经形成。如果此时推进价格改革,势必会激发全面的抢购风潮。因此,他建议应先用一两年的时间来治理经济环境,再进行价格改革。
然而,领导们并不认同刘国光的意见。他们认为经济学家们总是过于拘泥于理论,认为高速度必然导致高通胀,认为应该先治理环境再放开价格。为了支持他们的立场,他们引用了韩国的经验,认为韩国的做法是先经历通货膨胀,再进行治理,通过打“时间差”获得了成功。
吴敬琏也不同意领导们的观点,两位学者与领导之间的辩论异常激烈,争执到面红耳赤,10多位部长在一旁则显得有些尴尬和无奈。与此同时,国家体改委的一行人正在拉丁美洲访问,他们从大使馆给领导发来了电报,称即便是高通货膨胀,拉美经济依然十分繁荣。在第二天的讨论会上,气氛因此逐渐缓和,领导最终坚持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即使发生了通货膨胀,也并不可怕,于是“价格闯关”的决定被正式敲定。
当天,会议公报一经发布,市场立刻反应强烈,各地纷纷出现了抢购现象。抢购的情景触目惊心,物品种类之多令人瞠目结舌,从草纸、电池到衣物、鞋帽,从彩电到冰箱,几乎是见什么抢什么。急切的民众纷纷拿出手中的现金,恨不得将所有钱财换成物品,试图把几代人所需的生活必需品都囤积一空。商场内人山人海,挤作一团,争抢声、谩骂声此起彼伏,部分地方更是发生了骚乱。
这场由“价格闯关”引发的抢购潮,规模之大、波及商品种类之广、零售额增长幅度之高,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之最。这一混乱局面迅速引起了高层的高度关注。8月27日晚,中央紧急召开会议,宣布暂停物价改革的方案,并将工作重点转向了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社会秩序。随着一系列措施的逐步落实,抢购风潮终于得以平息。
然而,1988年秋天,物价暴涨和大规模抢购事件被普遍认为是自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经济最为严重的一次失控。改革的“闯关”失败后,宏观经济陷入了混乱,全国上下弥漫着一种压抑的紧张气氛。
根据《薛暮桥回忆录》记载:“1988年12月1日,赵紫阳找我、刘国光和吴敬琏谈话,表示接受我们对他的批评,承认自己在这一年中犯了通货膨胀的失误。我告诉他,问题不只是这一年,而是至少有三年了。国光和敬琏也表达了他们的看法……但不可否认,这一事件已经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改革也因此走了一段不必要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