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体检日益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在胸部 CT 检查报告中看到了 “肺结节” 这个词。一时间,恐惧与担忧笼罩心头,很多人不由自主地将肺结节与肺癌划上等号,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今天,我们邀请到上海徐浦中医医院的吴福宁医生,为大家详细解读肺结节与肺癌之间的关系,帮助大家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吴福宁医生介绍,肺结节其实只是一个影像学上的概念,它指的是在胸部影像检查(如 CT)中发现的,直径小于或等于 3 厘米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肺部阴影。简单来说,就像是肺部里长出的一个 “小疙瘩”。肺结节可分为多种类型,从密度上划分,主要有实性结节、磨玻璃结节以及部分实性结节。实性结节密度较高,在影像上呈现出白色的实心影;磨玻璃结节则像是磨砂玻璃一样,密度稍低,能隐约看到内部的血管和支气管影;部分实性结节则兼具两者的特点,既有磨玻璃样的部分,又有实性成分。
在所有被发现的肺结节中,绝大多数都是良性的。吴福宁医生强调,良性肺结节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比如曾经患过肺部炎症,在炎症消退后,局部组织修复过程中形成了瘢痕样结节;感染过肺结核,结核杆菌被消灭后留下的钙化结节;还有一些是肺部正常的淋巴结组织,在受到某些刺激后出现反应性增生形成结节。据统计,大约 90% - 95% 的肺结节都属于良性范畴 ,它们就像是肺部的 “小伤疤” 或 “小赘肉”,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实质性威胁。
那么,如何判断肺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从而评估它与肺癌之间的距离呢?吴福宁医生指出,医生通常会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
大小:一般来说,结节越小,恶性的可能性越低。直径小于 5 毫米的微小结节,恶变概率低于 1% ;直径在 5 - 10 毫米之间的小结节,恶性风险有所上升,但总体仍不高;而直径大于 2 厘米的结节,恶性概率可超过 50% 。
形态:恶性结节往往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滑,可能会出现毛刺征、分叶征,就像一个表面长满刺或者有凹凸不平边缘的 “小疙瘩”;而良性结节大多形态规则,边缘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
密度:部分实性结节的恶性概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当磨玻璃结节中出现实性成分时,需要格外警惕。纯磨玻璃结节如果直径较小、密度均匀,多为良性,但如果在随访过程中,结节逐渐增大、密度变实,也可能提示恶变倾向。
生长速度:良性结节通常生长缓慢,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小、形态都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而恶性结节生长速度较快,在短时间内(如数月)可能会出现体积增大、形态改变等情况。
此外,患者的个人病史及家族史也对判断结节性质有重要参考价值。长期吸烟(吸烟指数≥400 年支,即每天吸烟支数乘以吸烟年数)、有肺癌家族遗传史、曾有职业性致癌物质暴露史(如石棉、铀等),以及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慢性肺部疾病的人群,肺结节恶变的风险相对更高。
即便不幸发现肺结节具有恶性特征,也并非意味着被判了 “死刑”。吴福宁医生表示,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早期肺癌的治愈率已经有了显著提高。如果能在肺癌尚处于肺结节阶段,尤其是早期原位癌或微浸润癌阶段时就及时发现并进行手术切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 90% 以上,甚至实现临床治愈。而且,现在的手术方式也越来越微创,对患者身体的创伤较小,术后恢复相对较快。
吴福宁医生提醒,当体检发现肺结节后,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盲目自行判断。正确的做法是携带详细的检查报告,前往正规医院的呼吸内科、胸外科或肺结节专科门诊就诊,让专业医生根据结节的具体特征、个人病史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随访或治疗方案。对于大多数良性肺结节,定期复查胸部 CT,动态观察结节的变化即可;而对于高度怀疑恶性的结节,医生会进一步通过穿刺活检、支气管镜检查等手段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肺结节与肺癌之间并非一步之遥,大多数肺结节都只是肺部的 “小插曲”,并不会发展成可怕的肺癌。保持理性、科学的态度,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与随访,才是应对肺结节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