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夏季湿热交杂,气温高、湿度大,人体出汗多、耗气重,肠胃负担比其他季节明显加重。
很多人到了这个季节,身体就开始出问题:口苦、口干、舌苔厚腻、便溏腹胀、头沉乏力、心烦失眠、皮肤起疹,表面看是“上火”,
实质上是体内的水湿之气无法及时排出,积压于内,加之暑热内扰,火势往上走,湿气往下沉,身体整个节律就乱了。
特别是老人,脾胃本虚、津液不足,更容易在这个节令受影响。最合理的调理方式不是吃药,也不是用保健品补,而是日常饮水中加入一些对路的草本植物,用“水载药气”缓缓调整。
很多人一提祛湿降火的茶就想起菊花茶。菊花确实清热明目、缓解上火,但它的清热更偏向于“风热上攻型”,对眼干、头痛、口苦这些有缓解作用,但它对湿气的渗透力不足。
排在前几位的,并不是它。真正对夏季体内湿热同时有调理作用的,是偏中性带寒的药食两用植物,尤其是能调理脾胃同时排湿的组合。
这类茶不求立竿见影,但胜在安全、易坚持、副作用小,特别适合老年人常饮。
综合体质、药性、气候因素、现代研究数据,最值得推荐的两个茶饮组合,恰好是很多人根本没注意过的:茯苓陈皮茶和炒扁豆荷叶茶。
先说茯苓陈皮茶。这两味药食本身就在很多中成药中作为健脾利湿的基础搭配。茯苓偏甘淡,入脾、肺、肾三经,能利水渗湿、不伤正气。
它不像冬瓜、薏苡仁那种偏寒的排湿药容易伤胃,也不会引起寒凉泻泄。
陈皮理气化湿、醒脾健胃,两者合用,能一边把湿气从中焦脾胃里排出来,一边让气机运转起来,不容易积滞、反胃、腹胀。
茯苓的多糖结构还能对免疫系统有轻度调节作用,对一些体虚湿重型的老年人是种慢性保护。
怎么泡更有效?茯苓切片5克、陈皮3克,开水冲泡5分钟,连泡两次,温热时饮,不能隔夜也不要冰饮。连续喝五天停两天,不宜连续无节制饮用。
陈皮以陈年为好,存放时间越长,挥发油含量越稳定,刺激性越低。超市里那种劣质湿陈皮反而伤胃气,容易反酸。
第二个被低估的是炒扁豆荷叶茶。夏季脾胃功能本来就弱,而扁豆健脾化湿、祛暑止泻,在《本草纲目》中就被列为“夏月保脾之要药”。
但生扁豆难消化,必须炒过,炒过后的成分变化显著,其中的皂苷和挥发性成分可以稳定胃酸分泌、改善小肠吸收障碍,提升整体的运化能力。
配上荷叶,能增强祛湿减脂、清热和中效果,荷叶微寒却不伤阳气,特别适合脾虚夹湿火的人群饮用。
这个组合最大的优点是“上下通调”。扁豆主中焦,荷叶主升清降浊,脾气提了、湿气下去了、胃气顺了,火气自然也就不会上冲。
很多人以为口腔溃疡是“火大”,其实是脾运差,湿郁而化热,才上犯心肺。长期喝这个茶的人,会发现舌苔变薄、口气减少、大便成形,这是典型的湿热内清信号。
对老人群体中常见的餐后倦怠、晨起口粘、心烦气短,也有调节作用。
泡法也有讲究:炒扁豆10克、荷叶3克,沸水煮10分钟,过滤后饮用,不加糖、不加其他花草。一天一泡,上午喝半杯,下午再喝一杯。
忌空腹、忌冰镇。荷叶新采的偏寒,陈荷叶反而药性更稳,适合体质虚弱者用。
这些茶饮对火气大的老人尤其有益。因为老年人“阴液渐亏”,表面看是火,其实是津亏液少。火性上炎、湿性下困,两者并存是夏季常见的舌象特点。
单用寒凉之物容易伤正气,而通过这类中和的草本温煮茶饮来慢慢调节,才不至于反复波动。
更重要的是这些植物结构中的多糖、黄酮类、挥发油并不是单纯“排火”的东西,而是在调节人体微生态。
比如茯苓中含有β-葡聚糖,有助于改善肠道内有益菌比例,减少肠道内腐败产物形成。炒扁豆中含有白藜芦醇样物质,对肠道屏障有保护作用。
荷叶黄酮则被证实对脂代谢和抗氧化能力有提升,这种系统调节是中老年人真正需要的,不是靠某一味药“压”住症状,而是让身体在微小变动中慢慢恢复到平衡状态。
菊花茶口感轻清、香味明显,饮后立刻有清爽感,尤其对眼睛疲劳、咽喉干痒的人来说效果快、反馈明确。
但它的药性偏于“宣发风热”,不善于处理体内湿浊和脾虚。
如果长期只靠菊花,可能会有短期“爽感”,但不利于身体根本节律的调整。也就是说,它更像感官体验的饮品,而不是调理节奏的饮品。
而像茯苓、炒扁豆这类药食植物,没有明显香味、也没有快速反应,很多人喝了一两天觉得没啥变化,就放弃了。
但真正对体质调节起作用的,恰恰是这类“起效慢但能入中”的东西。它们不强调症状缓解,而是强调身体反应模式的修复。这种观念差异,是很多人长期调理无效的原因。
所以,长期喝菊花茶的人可以适当换一换,把调节重点从“火气”转向“脾湿”,从控制症状转向重建调节。
尤其是老年人,不应该再依赖“喝了舒服”的判断,而要注重“喝了后身体有没有稳定”,有没有睡得更好、胃口更顺、大小便更正常,这些才是判断一个茶饮是否适合的关键指标。
那问题来了,如果一个老人夏天不想喝热茶,但又想达到祛湿降火的作用,有没有冷饮方式也能保留这些草本茶效?
大部分祛湿类植物成分在高温下才能被有效释放,像茯苓多糖、陈皮挥发油、扁豆的蛋白类有效成分,在60℃以上溶出率才高,冷水泡几乎没有效果。
但如果想喝凉的,可以采用“热萃冷饮”的模式。也就是先用开水煮制,冷却到室温,再放入冰箱低温保存4小时内饮用。这样能保留大部分活性成分,又能实现夏季饮用清凉口感的需求。
但冷饮不能直接冰镇入口,必须小口缓喝,且不能饭前饮用,尤其对脾虚胃寒的老人。
正确的冷饮方式,是“身体能接受、药效不折损”的温控策略,而不是一味求凉求快。
夏季喝对茶,既养身体也养节律,关键不是成分本身,而是喝的方式、喝的时间和身体状态之间能不能形成互相适应的关系。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1]丁士勇,毛治国,刘友明.荷叶茶饮料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7,(10):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