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是
第21个“世界高血压日”,
今年世界高血压日的宣传主题是
“”。
这个主题强调了高血压测量的重要性以及
控制高血压对于促进健康和延长寿命的关键作用。
我们应该坚持定期测量血压,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世界高血压日宣传海报
01
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会对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造成严重损害。它可能导致心脏病、中风、肾脏病变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据统计,全球约有10亿人患有高血压,而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亿。高血压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防控形势严峻。
02
高血压的成因
高血压的成因复杂,包括遗传、生活方式、年龄等多种因素。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都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
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高血压发病中占有一定比例。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较高。
03
高血压的诊断和临床症状
高血压的诊断主要依据血压测量结果。成年人血压持续或非同日三次以上血压高于正常值(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常见临床症状有头晕、头胀、耳鸣、颈痛、胸闷、心悸、气短、恶心、乏力等。同时,高血压还伴发多种并发症,对心、脑、肾、眼等器官及大血管造成损害。常见并发症包括心衰、房颤等心血管疾病,脑卒中,视网膜病变,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我国高血压患者高达2.45亿但控制率仅为16.8%,患者对高血压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高血压的规范治疗。
04
高血压防治的误区
误区一:老年人血压高属于正常,无需干预
在很多人看来,血压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属于正常的生理变化,因而觉得老年人血压高点没关系,这种错误观点导致一些老年人对自身高血压不够重视,延误治疗。
事实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并无年龄划分,非同日3次测量,只要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就属于高血压,而高血压会对心脑血管造成危害,需要尽早干预。
误区二:没有感觉就不服降压药
高血压是用血压计量的,不是凭感觉出来的。第一,没有不适感觉,不能说明血压不高。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虽然有些患者血压升高,但患病时久,适应了高的血压水平,没有明显不适的感觉,直到发生了脑溢血,才有“感觉”。第二,没有感觉,不等于没有危害。研究结果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脑卒中与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分别增加53%与31%。第三,改善症状的药,不能代替降压药。高血压患者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时习惯使用止疼止晕药,这代替不了降压药。
误区三:认为一旦开始服药就停不了
一些患者诊断为高血压后不服药,担心降压药会产生“耐药性”,担心用得早会导致停不了药。这是非常错误且危险的观念。第一,降压药不是抗生素,不会产生“耐药性”。第二,血压及早控制,更早预防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
误区四:血压高了再吃,不高不吃
有些患者认为血压≤140/90 mmHg就算正常了。其实即便血压140/90 mmHg以下,发生脑梗、脑出血、心梗等心血管事件的概率依然随血压的升高而增高。最新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指出:高血压患者应降至<140/90 mmHg;能耐受者和部分高危及以上的患者可进一步降至<130/80 mmHg。
口服降压药物进行治疗有利于血压的稳定和控制,如果用药不规律,可能会产生血药浓度,降压药不规律服用会引起血压反复波动,也就是发生血压明显升高和正常血压反复交替的现象。
05
高血压的日常保健
(一)减少钠盐摄入
钠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饮食疗法关键点就是限盐。钠盐可显著升高血压,而钾盐则可对抗钠盐的升血压作用,每日应摄入钠盐数要少于6克。
(二)减少添加糖的摄入
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壁,进而分泌过多胰岛素,刺激血管收缩,引起升高血压。因此,高血压患者要注意减少糖的摄入。
(三)控制体重
关注实际体重与理想体重的差异;体重减轻有利于高血压的降压达标,每减轻1000g体重,收缩压可降低4mmHg;减重不宜太快一年内减轻原体重的10%为宜。
(四)控制酒的摄入
临床高血压患病率随饮酒量的增加而升高。摄入酒量越多,收缩压和舒张压也越高。同时嗜酒还有低血压休克的风险。
(五)保持心情愉悦
人心情不好,肾上腺素水平就会上升,血压随之上升。所以不管天下风云变幻如何,你都不为所动。
(六)改善睡眠
高血压患者前一天的睡眠质量影响着当天血压的波动,如果没睡好觉,血压必然升高。所以说高血压患者要有一个好心态,更要有一个好睡眠。
06
血压测量的注意事项
1.在测量血压之前适当休息2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稳定情绪,消除疲劳、紧张等对血压的影响。
2.在测量前应避免进食及吸烟、喝刺激性的饮料,如咖啡、浓茶、酒等,刺激性饮食会对血压产生不良影响。
3.测量前应排空膀胱,膀胱充盈会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4.测量时取坐位或平躺,身体扭曲及衣袖太紧,都会造成血压测量不准确。
5.测量血压时手臂应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位置,如果手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测量结果。
世界高血压日科普手册
来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