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一凡
编辑|杨心怡
图源|网络
来源|未来食品实验室
喝酒有害人体健康,研究表明,饮酒会对肝脏、心脏、肠胃、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产生危害。根据《柳叶刀》的研究,全球每年有280万人的死亡与酒精有关。而酒驾导致的事故概率是平时的15倍,占事故总量的30%。在此背景下,醒酒产品应运而生,成为守护健康、减缓醉酒不良体验的关键。
▲图源:网络
消费主体呈年轻化趋势
解酒市场持续增长
根据《中国大陆白酒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机会分析》的数据显示,2024年酒类流通市场规模近2万亿元。然而,据Future Market Insights预测,2025年全球解酒市场规模仅有300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占比超40%,中国增速领跑全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与酒类产品庞大的市场规模相比,解酒产品市场还有巨大的潜力增长空间。
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大约有4.5亿饮酒消费者,其中1.23亿人存在过量饮酒行为。艾媒咨询对2023年中国酒类消费者进行分析,发现31~40岁的消费者饮酒比例最高,达49.78%;其次是18~30岁的消费群体,占比39.13%,消费主体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通过天猫大数据分析发现,年轻人购买解酒产品的时间集中在21:00-24:00,下单量占比达43%,且68%的订单与商务宴请、同学聚会相关。
然而,市面上有些盛行的解酒药并不是真正的解酒,其中大多含有止痛、利尿、兴奋等成分,使服用者获得短时间的清醒,但实际上会加剧脱水,长时间服用也可能增加肝脏负担。因此,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探索药食同源物质在解酒方面的应用,以提高解酒产品的安全性。
从“平平无奇”到“大有裨益”
6大天然解酒药材出圈
截至目前,国家已将106种物质纳入药食同源目录,其中葛根、姜黄、枳椇子、陈皮、高良姜等都具有显著的解酒效果。
01 葛根
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脾、胃经。许多古代医书典籍都揭示了其解酒作用,比如《食疗本草》记载葛根“蒸食之,消酒毒”;《证类本草》提到葛根“主解酒毒,止烦渴”。从中医理论角度来讲,酒性大热有毒,葛根的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功效可解酒的毒性。现代医学认为,葛根素等有效成分可以增强肝脏中相关酶的活性,从而加快酒精的分解和代谢。
在市场端,以葛根为主要原料的解酒产品数量较多,形态也较为丰富,如葛根解酒片、葛根解酒饮料、葛根解酒冲剂等。目前,布局葛根解酒产品赛道的品牌既有修正、王老吉等老字号企业,也有草本未来、兰纳等新锐品牌。以王老吉葛泰酩安葛根植物饮品为例,其甄选葛根中的精华成分,瞄准“喝酒应酬”的场景,并将产品设计成液体形态,即开即饮,且包装小巧,方便携带。
02 姜黄
姜黄味苦、性温,入脾、肝经。姜黄解酒最早记载于唐代的《本草拾遗》,文中明确指出姜黄能“解酒醒脾”。清代《医林纂要》中记载:“姜黄,破血行气,辛散苦泄……解酒积,治酒病。”现代研究表明,姜黄素等活性成分能够显著提高乙醇脱氢酶(ADH)的活性,使酒精(乙醇)更快地转化为乙醛,加速乙醇的分解,减少酒精在体内的停留时间。
在市场端,姜黄类解酒品牌众多,如日本FANCL姜黄革命解酒丸,在加快酒精代谢的同时,还能日常养肝,其实验表明,服下一粒后,30分钟之内就能减轻头痛等宿醉症状。而国内,姜小黄解酒饮品脱颖而出,其品牌名称由“姜黄”演变而来,可以鲜明地让消费者联想到产品功效。
03 枳椇子
枳椇子性平、味甘,归胃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载:“(枳椇子)止呕逆,解酒毒,辟虫毒。”而且其枝叶入酒,可化酒为水,后世常将此机理解释为利尿作用。现代医学表明,枳椇皂苷有解酒毒、抑制中枢神经等作用,能减轻乙醇对肝组织的损伤,避免酒精中毒;其黄酮类活性成分能清除过量的自由基,抗肝纤维化,有助于减轻酒精对肝脏的损害;枳椇子提取物中的二氢杨梅素可阻断酒精到达大脑受体,还会中和体内残留物,从而降低宿醉的不适感。
在市场端,含枳椇子的产品近年来增长迅猛。魔镜市场情报数据,淘宝天猫平台相关产品MAT2023销售额为4117.89万元,同比增长达878.11%。陕药集团医药研究院研发的纾酒苓枳椇子山楂泡腾片,无论是酒前服用,还是酒后服用,都可以有效缩短醉酒时间。
04 陈皮
金元时期的《汤液本草》最早提及陈皮可以解酒毒。随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陈皮味苦,能泄能燥,可以“解酒毒,疗酒病”。现代研究表明,陈皮中含有类柠檬苦素,这种物质能够加快人体肠道蠕动,使酒精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缩短,从而加快酒精的排出速度,减少酒精在体内的吸收和蓄积。此外,饮酒后,酒精容易导致脾胃气滞,出现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等不适症状。陈皮可以通过理气健脾的作用,缓解脾胃气滞,减轻酒后的不适感。
虽然陈皮也具有解酒功效,但在市场端,其经常作为辅配,与葛根、姜黄、枳椇子等药食物质搭配,如英仕利推出的茶迪醒,里面就含有陈皮。
05 生姜
生姜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具有发散表邪、温中止呕的特性。古代的五汁解酲饮和紫苏姜枣汤都是有名的解酒汤,里面均含有生姜。《大明本草》中记载,生姜有解酒毒、消宿食的作用。经实验证明,生姜中含有姜辣素、挥发油、水茴香等营养物质,其中,姜辣素能激活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加速酒精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减少乙醛蓄积,从而缓解头痛、恶心等症状。
06 鲜芦根
鲜芦根味甘、性寒,归肺、胃经,有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之功效。中医认为,酒性辛热,易伤阴耗津,导致口干舌燥、烦渴,而鲜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缓解酒后津伤。同时可通利小便,促进酒精代谢。《千金方》记载,将鲜芦根捣碎成汁,饮后能解酒。现代研究指出,芦根多糖具有抗炎作用,可减轻酒精对胃黏膜的刺激,缓解恶心呕吐;芦根里面的天门冬酰胺能够促进酒精的水溶性代谢,使酒精在体内更快地转化为可溶于水的物质,从而加速其排出体外。
形态+成分+技术
三大创新维度重构解酒市场格局
目前,我国解酒产品行业正处于成长期,具体来说是成长期中的品类低层次竞争阶段,品类高速成长,但尚未萌发出超级品牌。随着各大企业争相布局渗透解酒赛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01 创新产品形态:迈向零食与即食
虽然入局解酒市场的玩家越来越多,但其推出的产品形态仍然以比较传统的胶囊、片剂、口服液等形式出现,新型产品形态则以饮料为主。当下,解酒市场的消费人群正趋向年轻化,加之快节奏生活与社交场景的需求,解酒产品的形态应当向即食化、便捷化、零食化方向延伸,如开发解酒果冻、解酒巧克力、解酒喷雾、解酒泡腾片等形式,不仅可以随身携带,实现“随吃随解”,还能用零食的形式降低药品感,提升年轻消费者的接受度。
与此同时,开发复合型解酒功能产品也是创新产品矩阵的重要举措,将解酒与提神、护肝、美容等需求结合起来,研发解酒咖啡、解酒护肝软糖、解酒美容养生茶等形式,从而拓宽市场受众的覆盖面。
02 开发新成分:破局产品同质化
当前,药食同源目录中的葛根、姜黄、枳椇子等已被广泛用于解酒产品,部分尚未被充分开发的药食同源物质也具备解酒潜力,如牡蛎、丁香、马齿苋、乌梅、余甘子等。这些传统解酒成分已有千年的应用历史,虽然消费者对此的认知度较低,但新成分的加入可以强化解酒产品的差异性。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含新型药食同源成分的解酒产品销售额增长65%,这一数据背后既体现了消费者对药食同源物质安全性的信任,也折射出新鲜品类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此外,除了开发药食同源物质,也可将益生菌应用于解酒产品之中。酒精会破坏肠道屏障,而部分益生菌(如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可以减少内毒素入血。有研究显示,摄入特定益生菌组合,可使酒后血液酒精浓度下降20%。未来,企业可基于肠道菌群检测,为消费者定制个性化益生菌解酒产品。
03 科技赋能:提升解酒效果
近年来,酶解技术、发酵技术等逐渐应用于食品领域。若将新兴技术与解酒产品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提升产品的解酒效果,促使解酒产品快速更新迭代。
比如葛根、姜黄这些传统的药食物质虽然能起到解酒作用,但由于其中的多糖和黄酮类成分分子量较大,故而吸收率较低。这时可以使用纤维素酶、果胶酶等水解植物细胞壁,将葛根素、姜黄素等小分子活性物质释放出来,增强其促进酒精代谢的效果。
发酵技术是通过微生物发酵来降解大分子物质,从而提高药食同源物质的解酒效果,并且发酵产物中的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可直接参与酒精分解。有研究显示,将葛根发酵后,其中的异黄酮能抑制肠道对酒精的吸收速率;枳椇子多糖发酵后,解酒活性提升了40%。
总结
随着健康消费意识的提升和饮酒场景的多元化,解酒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传统药食同源物质具备天然、安全、高效的特点,为解酒产品的研发提供了新方向。当前,解酒产品形态需要不断创新,新成分需要持续探索和挖掘,加之酶解、发酵等新技术的应用,解酒行业将朝着科学化、功能化和便捷化的方向迈进。未来,解酒市场将更加注重个性化需求(如针对不同饮酒量或体质的定制化方案),并进一步融合现代科技(如AI代谢分析、基因检测)以提升产品功效。同时,随着监管政策的完善和消费者教育的深化,兼具安全性、高效性及体验感的解酒产品或将成为健康消费领域的新增长点。
* 内容来源:
[1]《中国大陆白酒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机会分析》
[2]学霸图像记忆法《揭秘万亿饮酒市场:护肝解酒饮品成千亿蓝海!》
[3]诸葛战略研究院《万字讲透:为什么万亿级酒类市场尚未催生10亿级醒酒品牌》
* 提醒: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欢迎留言指正和交流。且读者不应该在缺乏具体的专业建议的情况下,擅自根据文章内容采取行动,因此导致的损失,本运营方不负责。如文章涉及侵权或不愿我平台发布,请联系处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