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山与月的视觉错觉:解读“山近月远则月小”现象

这句话“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出自中国古代的诗歌或文学作品,表达了一种视觉和认知上的相对关系。它的意思是说,当人靠近大山而远离月亮时,会感觉月亮比山小,因此会认为山比月亮大。

这种现象其实反映了人类感知的局限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根据直观感受来判断事物的大小,而不是通过科学测量。事实上,月亮的实际大小远远超过任何一座山,但由于距离的原因,我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大小与地面上的物体相比,可能会产生错觉。

这句话也常被用来比喻对事物的认知受到自身位置和视角的影响,提醒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世界。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这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蔽月山房》,与此中哲理最接近的是____。

A.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C.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说的是物体大小和远近有关,不是看着小的就真的小,看着大的就真的大。但“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就有问题了,看到事物的大小和观察位置有关,和眼睛大小没关系。当然,那个时候科学知识有限,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而且这首诗是王阳明12岁的时候写的,已经让人惊为天人了,显露了他超强的哲学思辨能力。和这个道题最接近的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是说位置不同看到的庐山就不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山与月的视觉错觉:解读“山近月远则月小”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