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不知肉味"这个成语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意思是说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这种音乐,之后的三个月里吃肉都不觉得有味道,他说:“没想到欣赏音乐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所以,这个成语最初是用来形容音乐(特别是韶这种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感染力。它表达了孔子对韶乐的高度赞赏,说明了该音乐给他带来的深远影响,以至于他长时间内都沉浸在音乐的美好之中,连日常饮食的乐趣都为之减色。
“三月不知肉味”原为孔子用来形容____的独特魅力。
A、诗歌
B、音乐
C、小说
D、散文
B
解析
三月不知肉味”原为孔子用来形容音乐的独特魅力。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意思是:孔子在齐国听到了名为《韶》的音乐,由于沉浸于音乐中,竟很长时间都尝不出肉的滋味,他感叹说:“没想到对于音乐的欣赏竟能到达如此地步。””
扩展知识
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听韶乐,喜爱之极,说:“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一句夸张的话。
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收学费,收的就是肉干(束修)。但他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
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联翩;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孔夫子,真赤子之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