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对抗冠心病的16个常用药物:分类对症是核心,规范联用保安全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以“抗缺血、抗血栓、调脂、控制危险因素”为核心,需在心血管内科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个体化用药。以下16种药物分5大类,需严格遵医嘱使用,不可自行调整或停药。

一、抗心肌缺血药物(4种):快速缓解胸痛,改善心肌供血

1. 单硝酸异山梨酯

核心作用:扩张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

适用场景:稳定性心绞痛长期预防及急性发作期缓解,尤其适合合并高血压的患者。

用法:每次20mg,每日2次(早晚8点服用,间隔12小时);急性发作时可舌下含服5mg,5分钟内起效。

注意:可能出现头痛、面部潮红(血管扩张所致),从小剂量开始可减轻;青光眼低血压患者禁用。

2. 硝酸甘油

核心作用:速效扩张冠状动脉,快速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作用持续10-30分钟。

适用场景:心绞痛突然发作(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作为急救药物使用。

用法:每次0.5mg,舌下含服;若3分钟未缓解,可再含1片,15分钟内不超过3片。

注意:含服时需坐位(防体位性低血压);药物需避光、密封保存,开封后3个月更换。

3. 美托洛尔缓释片

核心作用: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量,预防心绞痛发作。

适用场景:稳定性心绞痛长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合并高血压、心律失常者优先选用。

用法:每次47.5mg,每日1次(晨起服用);根据心率调整剂量,维持静息心率55-60次/分。

注意:不可突然停药(易致心绞痛反弹),需逐渐减量;支气管哮喘、严重心动过缓者禁用。

4. 硝苯地平控释片

核心作用:钙通道阻滞剂,扩张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心肌供血。

适用场景:稳定性心绞痛合并高血压、外周血管疾病者,尤其适合对β受体阻滞剂不耐受者。

用法:每次30mg,每日1次(整片吞服,不可掰开);最大剂量60mg/日。

注意:可能出现踝部水肿(外周血管扩张所致);心力衰竭患者慎用。

二、抗血栓药物(4种):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梗风险

1. 阿司匹林肠溶片

核心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用药。

适用场景:所有冠心病患者的长期二级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期强化治疗。

用法:每次100mg,每日1次(晨起空腹服用,减少胃肠道刺激)。

注意:可能出现胃痛、胃出血(需定期监测大便潜血);活动性胃溃疡、出血倾向者禁用。

2. 氯吡格雷片

核心作用:抑制血小板ADP受体,与阿司匹林联用增强抗栓效果,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适用场景:急性冠脉综合征(心梗、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对阿司匹林过敏/不耐受者的替代治疗。

用法:负荷剂量300-600mg(急性期单次服用),维持剂量75mg/日,与阿司匹林联用6-12个月。

注意:服药期间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外伤出血;需进行基因检测(CYP2C19)评估药效。

3. 替格瑞洛片

核心作用: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起效快、作用强,无基因多态性影响,抗栓效果更稳定。

适用场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尤其适合需快速抗栓或氯吡格雷抵抗者。

用法:负荷剂量180mg(急性期单次服用),维持剂量90mg,每日2次,与阿司匹林联用12个月。

注意: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一过性,多数可耐受);严重肾功能不全者需减量。

4.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

核心作用:增强抗凝血酶活性,抑制凝血因子,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及冠脉内血栓。

适用场景: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期、冠心病介入治疗(支架术后)围手术期。

用法:每次4000IU,每日2次,皮下注射(腹部脐周区域);疗程7-14天。

注意:注射部位需轮换,避免瘀斑;定期监测凝血功能(APTT)。

三、调脂稳定斑块药物(3种):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1. 阿托伐他汀钙片

核心作用: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斑块破裂。

适用场景:所有冠心病患者的基础调脂治疗,尤其适合LDL-C水平显著升高者。

用法:每次10-20mg,每日1次(睡前服用,胆固醇合成夜间活跃);根据LDL-C目标值调整剂量。

注意:可能出现肌肉酸痛(需监测肌酸激酶)、肝酶升高;活动性肝病患者禁用。

2. 瑞舒伐他汀钙

核心作用:强效降低LDL-C,起效快、代谢受肝酶影响小,适合肝肾功能不全者。

适用场景:阿托伐他汀效果不佳或不耐受者,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的冠心病患者。

用法:每次5-10mg,每日1次(固定时间服用即可);最大剂量20mg/日。

注意:服药期间避免大量饮用西柚汁(影响药物代谢);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3. 依折麦布片

核心作用:抑制肠道胆固醇吸收,与他汀类联用增强调脂效果,即“联合调脂治疗”。

适用场景: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LDL-C未达标者,或对他汀类不耐受的患者。

用法:每次10mg,每日1次(与他汀类药物同服或单独服用均可)。

注意:不良反应少,偶见胃肠道不适;严重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四、改善心肌重构药物(3种):保护心功能,降低心衰风险

1. 培哚普利

核心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降低血压,抑制心肌重构,改善心功能。

适用场景: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者,急性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

用法:每次4mg,每日1次(晨起服用);根据血压调整至8mg/日。

注意:可能出现干咳(发生率10%-20%);双侧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患者禁用。

2. 缬沙坦胶囊

核心作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作用与ACEI类似,无干咳副作用。

适用场景:对ACEI不耐受(如干咳)的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者。

用法:每次80mg,每日1次;根据血压调整至160mg/日。

注意: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服药期间监测血压及血钾。

3. 螺内酯片

核心作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抑制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心衰住院及死亡风险。

适用场景:冠心病合并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EF≤35%)的患者。

用法:每次20mg,每日1次(晨起服用)。

注意:可能出现高钾血症(需定期监测血钾)、男性乳房发育(可逆);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五、控制危险因素药物(2种):管理合并症,减少冠心病诱因

1. 二甲双胍

核心作用: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是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降糖药。

适用场景: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尤其适合超重或肥胖患者。

用法:每次0.5g,每日3次(饭后服用,减少胃肠道刺激);最大剂量2g/日。

注意:肾功能不全者禁用(eGFR<30ml/min);避免饮酒(防乳酸酸中毒)。

2. 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复方制剂)

核心作用:缬沙坦(ARB)+氨氯地平(钙通道阻滞剂),协同降低血压,适合单药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

适用场景:冠心病合并中重度高血压,需联合降压治疗者。

用法:每次1片(缬沙坦80mg/氨氯地平5mg),每日1次(晨起服用)。

注意:服药期间定期监测血压,避免低血压;对任一成分过敏者禁用。

二、用药核心原则与监测重点

- 规范用药原则:

1. 联合用药:冠心病治疗需多药联用(如“抗缺血+抗栓+调脂”),不可仅依赖单一药物;

2. 长期坚持:除急救药物外,基础用药需终身服用,擅自停药易致病情反复甚至心梗;

3. 个体化调整:根据年龄、肝肾功能、合并症调整剂量,老年患者需从小剂量开始。

- 重点监测项目:

- 血常规、凝血功能(抗栓药物);

- 肝酶、肌酸激酶(他汀类药物);

- 血压、心率(抗缺血、降压药物);

- 血糖、血脂(危险因素控制);

- 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监测心肌重构)。

三、避免3个用药认知误区

1. “症状缓解就停药”:错!冠心病是慢性进展性疾病,症状缓解仅代表病情稳定,停药会导致斑块进展、血栓形成,增加心梗风险。

2. “他汀类伤肝,不能长期吃”:错!他汀类肝损伤发生率仅0.5%-2%,且多为一过性,其稳定斑块的获益远大于风险,需长期坚持服用。

3. “保健品能替代药物”:错!保健品无明确抗缺血、抗栓效果,不能替代阿司匹林、他汀等基础药物,盲目依赖易延误治疗。

四、2个辅助措施,提升治疗效果

1. 生活方式干预: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盐<5g,脂肪摄入<总热量20%),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戒烟限酒(白酒<50ml/日,红酒<150ml/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太极拳)。

2. 定期复查随访:每3-6个月复查血脂、肝肾功能、心电图;每年复查心脏超声、冠脉CTA(必要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冠心病治疗的核心是“药物+生活方式+定期监测”三位一体,所有药物均需在心血管内科医生指导下使用。若出现剧烈胸痛(超过20分钟)、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等急性心梗症状,需立即拨打120急救,切勿延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对抗冠心病的16个常用药物:分类对症是核心,规范联用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