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笔记中提到的北京最早的人工运河,通常指的是元代开凿的通惠河。这条运河是在元朝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建设过程中由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开凿的,目的是为了将南方的粮食通过水路直接运抵京城,以解决大都的粮食供应问题。通惠河的开通对于加强南北交通、促进物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被认为是北京地区最早的重要人工运河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通惠河是在元代开凿的,但北京地区早期也有一些较小规模的人工水道或灌溉工程,不过它们是否可以称为“运河”则存在争议。
明清笔记记载:“河面船只穿行,河岸行人如织,如同江南水乡。” 是北京最早的人工运河。(出题:北京朝阳区委宣传部 推荐:北京学习平台)
A、永定河
B、萧太后河
C、亮马河
B
解析
萧太后河又作“肖太后河”,是北京最早的人工运河。
扩展知识
明清笔记记载:“河面船只穿行,河岸行人如织,如同江南水乡。”国内的地理课本、学生用地图册上一般作“肖太后河”。
“萧太后”是指辽朝(大契丹帝国)的圣宗之母萧氏(史称萧太后),此河之所以以“萧太后”来命名,是因为当年她率军征战北宋的时候,扎营在今天的北京,曾经一度缺水,差役寻水许久,终于找到了一条河流。萧太后喝后夸赞水很甘冽,便问起水名。差役报这是条无名的河流,她就降旨以她的名号来命名。这当然只是个传说,正史中没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