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55岁的孙阿姨,前两天因为天气热得慌,路过冷饮店时买了一杯冰奶茶。她说自己以前也喝过,没事。这次也没多想,喝完就回家了。
到了晚上开始腹胀、肚子咕噜咕噜响,没多久就腹泻、呕吐,一夜没睡。
第二天家人赶紧送去医院,医生说是胃肠功能紊乱,建议静养、忌口。
她不理解,就喝了一杯冰的,至于么?
她不知道,这个年纪的胃肠,早就不像年轻时那样有弹性和耐受力。冷饮不是伤胃的全部,而是一个导火索。
更深层的原因,是长期忽视身体的警报,把日常的不适当成小问题,久而久之就埋下了隐患。
每年入夏,胃肠门诊的中老年患者人数都会上涨,有些人甚至因此引发胆囊炎、胰腺炎等更复杂的问题。
很多人一到夏天就放松警惕,觉得热出汗了就该凉快凉快。
问题是,温度再高,身体的基本机制没变。特别是肠胃,对温度和刺激的反应非常敏感。
55岁这个年纪,是个分水岭。
荷尔蒙水平变化、代谢速度减缓、黏膜修复能力下降,都让肠胃变得脆弱,容易被看似“正常”的饮食打乱节奏。
喝一杯冰水、吃点冷面、贪一口西瓜,年轻时没啥事,现在可能就会引爆积累已久的问题。
很多人不知道,胃的自我修复功能是靠黏膜细胞再生来完成的,而这些细胞的更新速度,30岁之后每十年都会下降一到两个百分点。
一个数据或许能说明问题:一项针对2万名中老年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5岁以上人群中,超过48%的人存在慢性胃黏膜炎症,而其中接近70%的人并没有明确症状,仅在体检时被发现。
这意味着,不出事就没事,一旦有诱因就可能发展迅速,成为明显病灶。
天气热的时候,人容易心浮气躁,这时候身体也一样,不只是心情,胃酸分泌也会紊乱,肠道蠕动节奏变得不稳定。
这种状态下,吃进刺激性的食物,比如冰饮、冷食、辛辣或高脂肪类食物,会让胃肠陷入“失控”状态。
有人吃了不当一回事,有人一夜进医院,就差在那个“火候”。
老年人群的胃酸分泌本来就降低,食物难以完全消化,进而在胃里停留时间变长。
再加上冷饮引起局部血管收缩,黏膜供血不足,细胞坏死率上升,一套连锁反应下来,问题就爆发了。
很多人还坚信“锻炼了几十年身体好,不怕吃冷的”,这其实是个误区。
和肌肉力量不一样,肠胃的耐力不是靠锻炼出来的,而是靠日常维护。更重要的是,胃肠道的“受损”是隐性的,一般人感知不到。
一项刊登在《胃肠功能与临床研究》的长期观察研究中指出,人在没有明显症状时,也可能已经存在超过30%的功能性胃肠障碍,尤其在压力、气温变化大或者饮食结构突变时更易被激发。
这种情况下,冰饮只是个诱因,真正的问题在于,身体长期运行在超负荷的“隐形危险区”。
年轻人可能有资本“作一作”,但55岁之后,每一次对身体的挑战都可能是一次透支。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注意:在同样环境下,中老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胃肠不适。
这并不是性别体质问题,而是激素波动的影响。
女性进入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骤降,对胃肠的调节功能减弱,胃动力下降,消化酶分泌失衡。
尤其在夏天,激素影响加上高温,是双重刺激。这也解释了为何孙阿姨这样的人群在夏季更易出问题。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是“节奏感”。夏天白天长,晚上短,人容易作息紊乱。
很多人晚饭吃得晚、吃得快,甚至边看电视边吃,影响消化。而吃完马上吹空调、洗冷水澡,也是胃肠负担加重的因素。
中国营养学会有个调研,数据显示:在夏季作息紊乱人群中,胃肠疾病发生率比正常作息人群高出近40%。
这个数据背后的意思,不只是“生活不规律”,而是当身体没能按节奏运行,所有系统都会出现微妙的功能滑坡。
也有一些看似无关的生活习惯,在这个阶段其实有很大影响。
比如穿得过于清凉,腹部没有保暖,也会造成肠道受寒。
有些人晚上睡觉喜欢吹风扇直吹肚子,结果第二天就拉肚子、腹痛。
这种情况,其实不是风的问题,是肠道对冷刺激的反应过于强烈了,特别是在中老年阶段,神经反射变慢,来不及调节,就会出现剧烈反应。
再说个可能更让人意外的影响因素:情绪。
很多人以为心情不好是心理问题,其实胃肠最先受影响。
医学上早就证实,胃有“第二大脑”之称,胃肠道内的神经元数量仅次于大脑本体。
一个长期焦虑、压抑的人,即使吃得很干净,也容易出现功能性胃肠紊乱。
焦虑会影响肠道菌群结构,减少有益菌的数量,同时增加肠壁通透性,引起腹泻或便秘。
长期压力状态下,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冰激凌,都可能成为压垮身体的“稻草”。
所以真正的问题从来都不是“能不能吃冷饮”,而是“这个人是否已经处于不能被打扰的脆弱状态”。
食物只是诱发因素,不是源头。55岁以后,真正的风险来自身体系统整体的退化,而不是某一个行为本身。
现在的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人身体很健康,但常年吃冷饮却从没出现不适,是不是说明他有某种“免疫体质”?还是说,其实问题只是在潜伏?
这个问题得分两种情况来说。
如果他确实没有基础疾病,体检也一切正常,那可能说明他的胃肠黏膜屏障功能较强,属于天生耐受性高的人群。
但这类人并不多见。而更多人的“没事”,只是因为伤害还没积累到临界点。
有研究显示,胃肠系统的问题在发作前可有5到10年的潜伏期,早期无症状阶段可能已经发生了黏膜炎症、酶失衡等微观损伤。
所以看起来是“体质好”,其实是身体还在默默承受。
建议这种人每年做一次胃肠道功能检查,包括胃镜和肠镜在内的系统筛查。
只有数据才能说明一切,感觉并不靠谱。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幽兰.酷暑吃冷饮注意健康隐患[J].食品安全导刊,2014,(1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