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家长课堂有位学员妈妈反馈了一个情况:
孩子写作业时,哪怕在自己的房间,也总是竖着耳朵,不错过一点儿动静;大人商量个事,娃也随时插话,从房间进进出出,显得特别不专注……
其实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我家俩娃也都一样。因此今天专门聊聊这个事。
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曾用“激光灯”和“探照灯”来比喻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注意力模式。
激光灯式的大脑,能够将注意力和思考力集中在一个非常具体的点上,深入挖掘分析,因而显得特别专注。
探照灯式的大脑,则对多种信息同时开放注意力,能够快速地在不同概念和想法之间切换,进行更广泛的思考。
这两种差异,是由大脑神经系统运转的差异导致的,就跟皮肤的黑与白一样,是一种生理特质。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以此来判断孩子的学习态度问题。
我家大宝川哥也是“探照灯式”的大脑,在写作业和弹钢琴时,他也可以做到耳听四路、眼观八方。
我自己是典型的“激光灯”式的大脑。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妈让我去商店买东西。买完回来,我妈跟我提起路边有户人家在搭棚吃席,她问我客人多不多,热不热闹。
我说没有啊,我没看到有人吃席。我妈当场就懵了。
事实上街边确实有人吃席,而且特别热闹。但我脑子里只关注“去商店买东西”这一件事,其它信息都被我的大脑自动屏蔽掉了。
这两种大脑哪一种更好呢?就跟性格的内向与外向一样,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不同的适宜环境。
我小时候做过很多让我妈崩溃的事,她每次长叹一口气后又自我安慰:“还好你念书不差……你可得好好念书,不然都不知道你将来能干啥。”
下面我就总结一下两种大脑各自的优劣,以及适宜的职业方向。
激光灯式大脑
劣势
视野局限:过度聚焦一点,可能忽略周围其他重要信息,对整体局势把握不足。
比如专注技术研发的人员,若不关注市场和行业趋势,研发成果可能与市场需求脱节。
灵活性差:思维相对固定在特定领域,面对突发变化或新领域问题,反应和适应速度较慢。
比如传统行业从业者,行业变革时若不能及时转变思维,可能难以适应新环境。
优势
专注度高:可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特定事物上,深入挖掘细节、分析问题本质,在专业领域易取得深度成果。比如科研人员专注于实验研究,能在专业方向深入探索。
抗干扰强:因高度专注,不易受外界干扰,能在较长时间保持对特定任务的投入,保证任务连贯性和准确性。
比如程序员专注写代码时,能屏蔽周围干扰,高效完成代码编写。
适合职业:
科研工作者(专注科研课题深入研究);
专业技术人员(如医生专注特定病症研究和治疗、律师专注专业法律领域);
精密仪器制造工人(需高度专注保证操作精准);
宗教艺术哲学类……
探照灯式大脑
优势
视野广泛:能够同时关注多个信息源,有助于全面了解情况,捕捉到更多潜在机会和信息。比如在新闻报道中,记者需要快速收集多方信息、整合不同观点,探照灯式注意力能让其高效完成工作。
思维灵活:面对复杂多变、需要多方面协调的任务时,可灵活调用不同知识和经验,适应性强。像活动策划者,要兼顾场地、人员、流程等多方面,灵活的思维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和调整需求。
劣势
深度不足:注意力分散在多个方面,难以对单一事物进行深入钻研,在需要深度剖析问题时可能不够用。比如科研工作中,对某一课题若不能专注深挖,很难取得突破性成果。
易受干扰:关注面广,易被外界多种因素吸引,导致注意力难以长时间聚焦,降低任务执行效率。比如在开放式办公环境中,这类人易被周围动静干扰,难以专心工作。
适合职业:
市场营销人员(需洞察市场动态、消费者需求等多方面信息);
记者(要快速收集和整合多源信息);
项目经理(需统筹项目各环节、协调多方资源);
各种活动组织者,等等。
当我们发现孩子具备某些“探照灯”或“激光灯”的突出特质,先别着急批评,而是在接纳孩子特质的前提下,给孩子创造更适宜的环境。
比如,探照灯式的孩子,在完成重要任务时,就需要特别安静的环境。
大人尽量别在附近聊天、说笑、或看电视。
而面对激光灯式的孩子,大人尽量别一次给他们布置多项任务。在交代任务时,一定要确保他们听进去了(信号没被大脑屏蔽),最好让他们做一下书面记录。
对于我自己,作为激光灯式的典型,从大学专业和职业选择上,就偏向了“研究”类,包括我现在从事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也算很适合激光灯式的大脑。
我还专门研究学习了时间管理办法,采取列计划、清单,以及设置闹钟、日程提示等方法,来避免自己顾此失彼、丢三落四。(家长课堂的时间管理课里有详细介绍)
小时候,我妈一直不愿意教我做饭,她担心我做饭会烧掉厨房。
现在我每次做饭,都会设上三五个闹钟,所以至今没有因为做饭产生灾害事件。
对于我家俩个探照灯式的娃,我主要用番茄钟去训练他们的专注。
“你在这个番茄钟内如果坚持不说话、不走神,你就是胜利者!”
俩娃从5分钟、10分钟开始慢慢训练,现在写作业也能专注半小时以上。
最后来个总结:
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最好是依据孩子的先天特质,趋利避害,选择一条更适合他们走的路;
在成长环境方面,也尽量顾及孩子的生理特质,营造更适宜孩子成长的环境;
在具体事情上,可以借助科学的工具和方法,慢慢进行练习,努力帮孩子改善劣势。
努力的同时也要抱有合理的期待——我们能得到的最终结果是“改善”,而非“质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