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脊索瘤一定要开颅手术吗?福教授“筷子技术”带来新可能!
"Big Fire!"
6岁的脊索瘤患儿在经历过首刀后的第37天,即将等来二次手术!这一次手术能救他于水火吗?
这是INC国际颅底手术大咖、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颅底手术委员会前主席Sebastien Froelich教授(福洛里希教授,以下简称福教授)曾进行的一次示范手术:凭借一双“筷子”,这位国际大咖不开颅巧取脑瘤,仅8mm的创口,却从鼻孔成功取出直径达50mm的肿瘤。
18kg的体重、全身上下900ml的血量、第一次手术后威胁生命的残余肿瘤……6岁的宁宁再次被置于险境。二次手术难度极大,危险系数极高。术中出血量一旦达到20%,就会危及生命。即使采用经鼻内镜,由于宁宁的鼻孔直径非常小,操作难度也极大。
突破重重难关,起初无人敢接的手术,福教授不仅接下,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术后2天,宁宁就出ICU,且术后无并发症,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然而,当我们在为宁宁的劫后重生感到庆幸的同时,也不得不感慨,如果能在孩子产生轻微症状时引起足够的重视,且在第一次手术就制定一个完善的综合治疗方案,孩子是不是就可以避免第一次术后产生的并发症,也能少受些罪呢?
突破重重阻碍,一双“筷子”如何从小鼻中取大瘤?
6岁的宁宁在一年前曾出现呕吐恶心的症状,但当时父母并未在意,等到孩子刚上幼儿园中班时,才因头痛呕吐、行走不稳而被检查出脊索瘤。宁宁很快接受了第一次开颅手术,但这次手术仅切除部分肿瘤,手术后不久,孩子就出现了面瘫、左眼睑闭合不全、喝水咳呛等症状。
残余肿瘤仍然威胁着宁宁的生命,于是,宁宁父母找到了福教授。再次手术困难重重!除去宁宁自身体重低、血量少等因素,颅底位置复杂、第一次术后粘连严重,肿瘤剥离困难、肿瘤纤维化等因素也加重了二次手术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福教授为了降低术中出血的风险,选择采用“筷子技术”单鼻孔入路为宁宁进行手术,而这也意味着手术难度的提升,因为年纪越小的孩子,鼻腔通道越窄,经鼻手术难度也就越大,这对医生内镜下的操作要求极高。
然而,“筷子技术”的优势(微创、高精度)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局限,将狭小的鼻腔作为内镜和其他器械的“支架”,从而保护了鼻内部的结构,在鼻腔狭窄的空间内也能获得360°的手术视野,真正实现对正常结构的利用最大化,将原本操作空间不足的劣势,转变为提升可操作性的优势。
因此,福教授在术中没有切除宁宁的中鼻甲。在他狭窄的鼻腔中,可经一侧鼻孔放入多个器械进行操作,手指上极其微小的动作,也能被放大数倍,从而高精度地传递到吸引器的尖端,不仅降低了对手术空间的要求,更有利于提高切除的精准度。
最终,手术顺利结束,不仅次全切肿瘤,还达到了术前评估预期。术后1天,宁宁苏醒后恢复活泼,床边还放着一个用手套吹成的气球,当来查房的福教授看到宁宁的手动了时,他轻轻握住了宁宁的手。术后2天,宁宁安全转出ICU,无任何新增并发症,恢复良好,神经功能也取得明显改善。
小小的勇士,并没有被脑瘤打倒!
首次治疗采用“双镜联合”,结果大有不同?
正如福教授在术后所说:“第一次手术是急诊手术。”然而,当我们回想宁宁的整个治疗之路,不禁感慨:如果孩子身体上的轻微不适能够在早期引发足够的重视,尽早诊断,并在首次治疗时制定一个完善的综合治疗方案,那么,孩子是不是就能避免第一次术后的并发症,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样是脊索瘤,我们在福教授所经手的另一个患者身上,也许就能找到答案。肿瘤最大直径达10cm、瘤体积 96.5cm³,巨大的肿瘤压迫脑干,情况与当时的宁宁一样紧急,福教授是如何做的?最终该患者的预后又如何?
事实是,为了尽可能安全地切除肿瘤,福教授为其制定了一个综合治疗方案,而教授在术中所使用的,除了“筷子技术”,还有“双镜联合”技术。首先在显微镜下暴露肿瘤并进行瘤内减压,再使用神经内镜辅助探查,并借助“筷子技术”切除对侧肿瘤。最后,福教授还使用 Roy-Camille 技术进行枕颈融合术,为后续质子治疗创造一个无金属的定位及治疗通道。
一整套综合治疗的结果如何?无任何并发症,他的肿瘤得到了完全切除。在术后恢复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显著改善,颈部疼痛也同步缓解。8周后,他接受了质子治疗。
显微镜+内镜“双镜联合”手术技术,不仅可以在同一台手术中发挥取长补短的优势,充分利用内镜的纵深、角度优势与显微镜下的立体视野和操作空间优势,扩大肿瘤的切除范围,还能根据病变的位置、大小和性质,分阶段手术进行减压和切除操作,规避单一手术可能会带来的不足之处,使完全切除肿瘤与安全切除肿瘤能够“完美”兼得。
尤其对于脊索瘤患者来说,首次手术极为重要,第一次手术的切除率将极大影响预后,如果能够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在首次治疗时就得到福教授及其背后多个学科参与制定的综合治疗,或许就能得到十分良好的手术效果,在最大程度上减轻孩子的痛苦。
INC 国际小儿神外专家团
国际颅底手术大咖 Sebastien Froelich教授
福教授是国际公认的神经内镜颅底手术大咖。他专精于脊索瘤、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胶质瘤、髓母细胞瘤、神经鞘瘤、血管母细胞瘤、软骨-骨肿瘤、黑色素细胞性肿瘤、CNS 淋巴瘤、畸胎瘤、生殖细胞瘤等复杂脑肿瘤治疗,拥有国际规模领先的脊索瘤诊疗中心。他创始的“筷子技术”显著提升了肿瘤切除率与患者预后,其“双镜联合”手术通过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的优势互补,在实现肿瘤最大化安全切除的同时,完美保护关键解剖结构。
国际脑干手术大咖 Helmut Bertalanffy教授
教授擅长颅底、脑干病变、功能区、大脑小脑、脊髓等复杂位置的肿瘤性、血管性疾病的手术治疗,尤其擅长颅底、脑干等复杂区域病变的肿瘤切除术、神经吻合术等,脑干病变成功手术病例近千台,以精湛高超的手术技术不损伤神经功能且全切病变。巴教授历经千万个小时用超精确的物理剥除诠释了医术为何为艺术。
国际儿童神外专家Concezio Di Rocco教授
自2014年5月起,Di Rocco教授就担任了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INI)的儿科神经外科主任。从事儿童神外事业50余年,Di Rocco教授尤为擅长小儿神经纤维瘤、癫痫、脑积水、蛛网膜囊肿、颅缝早闭、脑和脊髓肿瘤、脑和脊柱畸形(半椎体畸形,皮质发育不良,脊髓脊膜膨出,脊髓内脂肪瘤,Arnold-Chiari畸形等)难治病症方面的治疗,曾进行过12000多次神经外科手术。
国际儿童脑肿瘤大咖 James T. Rutka教授
教授是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执行委员会&顾问委员会成员之一,发表超过500多篇的文章,在临床上的研究方向以颅内肿瘤为主,对胶质瘤、纤维瘤、颅咽管瘤、室管膜瘤具有多年的临床经验,擅长清醒开颅术、显微手术和被广泛用于治疗恶性脑瘤和癫痫的国际前沿技术激光间质热疗(LITT)技术经验,对于儿童胶质瘤,尤其是高级别胶质瘤开展多项临床试验,其所在的医院加拿大SickKids是国际知名的儿童医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