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少与孩子生气吧,看完你就知道了!

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情景:

辅导孩子写作业前告诉自己别生气、别生气;

然而随着孩子一次次的做不对、做不好,心中的怒火也开始蹭蹭往上升。

直至怒火击溃理智的防火线瞬间化身为河东狮吼。

看着可怜兮兮想哭又不敢哭的孩子,心中又后悔自己的不理智。

更重要的是,发完火后孩子真的改变了吗?

不,事实上,下次写作业孩子的错误依旧五花八门。

“少和孩子生气吧”,其实很多时候道理我们都懂,可做起来却很难。

(图片为网络图片,侵权请联系删除)

01

为什么老是控制不住与孩子生气?

心理学上有个“情绪ABC理论”:

它认为诱发事件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情绪和行为后果,真正起作用的是我们对诱发事件的信念或认知评价。

也就是说,情绪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我们对事件的解读和信念所决定的。

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一个碗,你噌的一下火冒三丈,随后就是一连串的指责和批评。

用“情绪ABC理论”来看,孩子打碎碗就是一个(A诱发事件),这仅仅是一个中性事件。

真正让你发火、指责怒骂的是事件背后的(C情绪和行为后果)。

而掌管情绪和行为后果的钥匙,又往往是你头脑中闪现出的(B信念)。

这些信念可能是:

“不能干一点活,干点活就各种状况!”

“怎么这么笨,连个碗都端不住!”

“怪不得学习不好,还真是干啥啥不行!”

总之,在你的认知中有很多个点让你生气,唯独不是因为打碎一个碗事件本身。

所以,你经常控制不住自己与孩子生气,是因为我们只关注事件本身,而忽略了事件背后的信念。

所以,当我们能够察觉并调整这些“信念”,或许就能真正掌握情绪的主动权。

(图片为网络图片,侵权请联系删除)

02

与孩子生气对孩子的伤害

你越吼孩子越笨

之前看过这样一个视频;

餐厅里妈妈辅导女儿写作业,小女孩六七岁的样子;

只见妈妈面目狰狞的冲着女儿嘶声怒吼:

“你脑子进水了,给你讲过多少遍了还做不对,你长脑子干什么吃的?”

“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

“快点写啊,你磨蹭什么.....”

附近就餐的客人听到女孩妈妈的怒吼声,邹着眉头不时的抬头观看小女孩的情绪。

“你好好的反思下我去趟厕所,等我回来还不会做看我怎么收拾你!”

听着妈妈的话,小女孩难过的只抹眼泪。

这时邻桌的一个女士来到小女孩身旁,温柔的安慰小女孩:

女士:“妈妈只是着急些,并没有骂你。”

小女孩:“可妈妈骂我是头猪!”

女士:“那是玩笑话,你看小猪佩奇可爱吗?”

小女孩:“可爱!”

女士:“对啊!那妈妈说你像小猪佩奇你还难过吗?”

小女孩:“不难过了!”

领桌女士的温柔和谆谆善诱的引导治愈了小女孩受伤的心灵。

安抚完女孩的情绪,领桌女士又开始引导着女孩做作业。

在女士的耐心引导下,小女孩终于算出了正确答案。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以实验:

将父母超过85分贝的吼叫声放给7~10岁的儿童,随后让他们写出吼叫的内容,结果只有13%的孩子能写对。

所以父母发脾气,只会让孩子变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根本无法集中精力感知语言信息。

越吼,他们注意力越难集中,看起来越笨。

安全感丧失,亲子关系出现裂痕

2-3岁时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主要时期;

所以说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来源于父母给与他们的反馈和感受。

当父母经常吼骂孩子时,他们会感到极度的不安和恐惧,大大降低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他们的性格往往也是小心翼翼、畏手畏脚;

甚至不顾自己的感受一次次地放弃原则,只为了讨好别人。

久而久之亲子关系也会出现裂痕,变得疏远和紧张。

模仿学习,成为暴脾气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他们最初的认知来自于对身边人的模仿学习,尤其来自于父母。

若是父母从小就以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那么在孩子的认知里,他们就会认为暴力吼叫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那么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就会习惯性的暴力吼叫,而不是冷静下来思考对策。

久而久之他们的逻辑思维等更深层次的思维模式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四肢发达的暴力者。”

(图片为网络图片,侵权请联系删除)

《正面管教》告诉我们:

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怒火,少和孩子生气,多一些爱和理解。

童年只有一次,那些被温柔以待的时光,终将成为孩子一生的底气

(图片为网络图片,侵权请告知删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少与孩子生气吧,看完你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