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山西市场导报】轻食食材如何助力全民健康减肥?

编者按:近年来,肥胖问题日益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近日,《全民健康减重行动方案(2025—2030)》重磅发布,为全民科学减重指明方向,也让科学减重与合理膳食成为大众关注的核心议题。在此背景下,市场上低GI魔芋米、植物基蛋白、功能性代餐等以健康瘦身为卖点的创新食材层出不穷。这些产品是否真如宣传所言,能助力消费者实现科学减重目标?其背后是否存在潜在风险?本期专题将深入剖析创新食材的科学原理与实际效果,探寻科学减重的正确路径,为读者拨开迷雾,提供专业、客观的参考。

轻食产品销量激增

在《全民健康减重行动方案(2025—2030)》发布的背景下,科学减重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轻食食材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越来越多消费者将目光投向低 GI魔芋米、植物基蛋白、功能性代餐等创新产品,期望借助它们实现健康瘦身目标。这些宣称具有减肥功效的轻食食材,究竟是“科技狠活”还是“科学福音”?为此,记者近日对线上线下轻食食材市场展开深入调查。

线下商超:

品类丰富 主打健康便捷

走进太原市某大型连锁超市,轻食食材专区醒目地位于生鲜区附近,各类产品琳琅满目。低 GI 魔芋米被摆放在主食区域显眼位置,包装上标注着 “富含膳食纤维”“低热量”“延缓血糖上升” 等字样。

“最近在减肥,听说魔芋米热量低、饱腹感强,就买来试试。” 正在挑选魔芋米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打算用魔芋米替代部分主食,希望能控制热量摄入。超市导购员介绍,魔芋米自上架以来,销量稳步增长,深受减肥人士和关注健康饮食人群的喜爱。

植物基蛋白产品同样种类繁多,除了常见的豆浆、豆腐等豆制品,还有以大豆、豌豆蛋白为原料制成的素肉、植物奶等。一款植物基牛肉汉堡吸引了不少顾客驻足,产品宣称富含优质植物蛋白,0 胆固醇,脂肪含量低于传统牛肉汉堡。

线上电商:

健康标签成流量密码

线上平台轻食食材的选择更为丰富。在某社交电商平台搜索 “轻食食材”,相关商品多达数千条。其中,低 GI 魔芋米月销量轻松破万,一些网红品牌更是供不应求。不少商家在产品宣传中强调魔芋米的减肥功效,称其能增加饱腹感,减少热量摄入,且不会引起血糖剧烈波动。

功能性代餐产品也是线上热门品类,代餐粉、代餐奶昔、代餐棒等应有尽有。某品牌代餐奶昔号称 “一瓶热量仅 200 千卡,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能提供 4—6 小时饱腹感,帮助轻松控制体重”。在产品评论区,多数消费者反馈代餐奶昔口感不错,饱腹感较强,对控制饮食有一定帮助,但也有部分消费者表示,仅靠代餐奶昔减肥效果有限,且长期食用易感到单调。

此外,轻食调料、即食鸡胸肉、冻干蔬菜等产品销量也十分可观。许多商家推出轻食食材套餐,将主食、蛋白质、蔬菜、调料等搭配好,方便消费者一站式购买,满足其在家自制轻食的需求。

市场前景广阔

规范发展待加强

随着健康意识提升,轻食食材市场前景广阔。欧睿国际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 年国内代餐轻食市场规模超过 1600 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年均增速达 30%。不过,市场繁荣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轻食行业尚缺少相关标准和规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商家存在虚假宣传现象。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低 GI 魔芋米、植物基蛋白、功能性代餐等轻食食材在科学减重中有一定辅助作用,但消费者需理性选择,合理搭配饮食,并结合运动。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也应加快完善标准规范,保障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让消费者能真正受益于这些健康产品。

见习记者 杨楠

轻食不可生搬硬套

网上热卖的即食鸡胸肉

在太原长风商务区的写字楼群里,27岁的产品经理李晓冉正对着外卖软件发愁。作为轻食沙拉的三年老用户,她见证了这座城市从“一碗面打天下”到“草料盆成时尚”的饮食变革。从亲贤街到下元商圈,从解放路到南中环街,标榜“低卡”“高蛋白”的轻食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却也面临着“难吃”“无效”“暴利”的三重质疑。这场席卷龙城的餐桌革命,究竟是健康升级还是消费陷阱?

职场新中产:

在效率与痛苦间摇摆

“连续两周靠西兰花鸡胸肉续命,虽然嚼着像抹布,但看到体重秤数字下降就有动力。”25岁的互联网运营张悦办公桌下藏着整箱即食鸡胸肉,这些被她戏称为“职场生存物资”的轻食,承载着年轻打工人对身材管理的执念。在太原亲贤街的写字楼里,像她这样的轻食用户不在少数。社交平台大数据印证着这种矛盾:在轻食差评关键词中,“口感差”以32%占比高居榜首,但“饱腹感强”“掉秤明显”仍驱动着65%的20-35岁女性用户持续复购。

“外卖软件下单,10分钟送到,比自己做饭省事。”张悦的妥协背后,是996工作制对生活方式的重塑。在解放路某互联网公司,28岁的程序员陈浩用轻食+健身的组合3个月减重15斤,如今仍保持着每周3天的轻食习惯。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坚持,22岁的大学生林琳靠代餐奶昔月瘦8斤后,复食1个月反弹12斤,“现在喝水都怕胖”。

价格密码:

健康溢价还是消费陷阱?

28岁程序员陈浩的成功案例印证着轻食的潜力:3个月减重15斤后,他保持着每周3天的轻食习惯。但22岁大学生林琳的反弹经历更具警示意义:靠代餐奶昔月瘦8斤后,复食1个月反弹12斤,“现在喝水都怕胖”。营养专家强调:“极端轻食可能损伤基础代谢,健康减重需要循序渐进。”

破局之路:

从营销光环到理性回归

采访中记者发现,便利店部分品牌已尝试“中式轻食”改造:藤椒鸡胸肉、酸菜鱼糙米饭等创新产品,在保留低卡特性的同时,用熟悉的味觉记忆降低接受门槛。广场舞领队孙美凤的杂粮饭盒给出朴素答案,“什么魔芋米都不如我这三色糙米实在,配上少油少盐的炒菜,半年瘦了8斤没反弹。”这或许道破了健康减重的本质: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将科学认知转化为可持续的生活习惯。

在亲贤街某写字楼食堂,轻食窗口新增了“自由搭配”选项:荞麦面、鸡胸肉、西兰花等食材按克称重,消费者可自行调配酱料。“现在每天能卖200多份,比固定套餐受欢迎。”食堂经理的话,或许预示着轻食革命的未来方向:不是替代传统饮食,而是成为健康生活的补充选项。当轻食食材褪去营销光环,回归“膳食补充”的理性定位,这场餐桌革命才能真正成为全民健康的助力者。

本报记者 王星玮

轻食产品并非人人适合

当轻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时,什么是轻食?什么人群适合食用轻食?怎样挑选健康的轻食?在家可以制作轻食吗?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营养科主治医师杨珍。

记者:轻食概念的科学界定是什么?

杨珍:现代营养学视角下的轻食并非单一的食品品类,而是通过特定烹饪方式实现的一种饮食模式。其核心特征表现为“三控三增”:控制热量(<500kcal/餐)、盐分(≤3g/餐)、脂肪(≤15g/餐);增加膳食纤维(≥8g/餐)、优质蛋白(≥20g/餐)、微量营养素密度。根据中国餐饮协会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市面上销售的轻食主要呈现出三种形态,其中以西式改良版的全麦三明治、低温鸡胸沙拉为代表;还有涵盖杂粮拌饭、清蒸鱼套餐等中式轻餐化品类;以及包括高纤果蔬汁、蛋白能量棒等功能代餐类即食产品。

记者:什么人群适合食用轻食?

杨珍:尽管轻食受到大众的追捧,但作为一种以低热量、高营养密度为特点的饮食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人,以下几类人群不适合食用轻食。

儿童与青少年:生长发育期需要充足的热量和营养素(如钙、铁、蛋白质),轻食可能无法满足他们较高的营养需求;

孕妇与哺乳期女性:孕期和哺乳期需要额外补充热量和营养(如叶酸、铁、钙),而轻食则无法提高所需的能量摄入;

老年人:因消化功能减弱,部分轻食中的生冷沙拉可能难以消化,增加胃肠负担;

糖尿病患者:需注意轻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减缓血糖波动;

肾病患者:轻食中的蛋白质比例较高,而肾病患者需根据病情控制蛋白质和钠的摄入,因此不适合食用;

胃肠道疾病患者:生冷或高纤维含量的轻食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加重症状。

记者:消费者如何选择有品质的轻食?

杨珍:目前,市面上销售的轻食产品可谓五花八门,消费者在选择轻食时应进行系统评估。

首先,应该关注原料溯源体系,优质产品应公示食材来源,购买有相关食品认证的冷链肉类和有机蔬菜。

其次,消费者应选择营养均衡的轻食产品,合格的轻食需满足蛋白质供能比≥20%(动物性蛋白占比≥50%)、膳食纤维含量≥6g/100g、钠含量≤500mg/份。消费者需要警惕伪轻食陷阱,根据此前媒体的公开报道,部分轻食产品存在主食过多、钠含量超标等问题。

同时,加工工艺也是辨别轻食优劣的重要手段,消费者可以优先选择标注具体灭菌方式的产品,如巴氏杀菌(72℃/15s)处理的即食鸡肉,其维生素B1保留率比高温灭菌产品高63%。慎选仅标注“低温慢煮”却未注明温度时长的产品。

记者:面对复杂的标签信息,消费者如何快速解码?

杨珍:市售的轻食产品中,部分标签信息较为复杂,消费者在选择时应优先注意能量单位换算,即千焦(kJ)与千卡(kcal)的换算(1kcal≈4.184kJ),例如标注2000kJ等同于478kcal;同时要关注营养素参考值,单份钠含量NRV%超过30%即属高钠食品,高血压人群不宜食用;应注意查看标签信息中的配料表一栏,尽量选择添加剂较少的产品,可选择带有低GI认证及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记者:消费者如何在家制作轻食?

杨珍:除了在外购买轻食外,消费者还可以在家中自制轻食,家庭制作在保证了食材新鲜的同时,也大幅降低了成本。

轻食的烹饪方式主要有凉拌、水煮、蒸等。在制作轻食的过程中既要减少营养素的流失,更要保障食品安全。并不是所有的蔬菜都适合生食,如扁豆、刀豆等蔬菜生吃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严重者会导致食物中毒,危害身体健康。

轻食并不是生冷饮食,温沙拉有时更为健康,更不是无脂饮食,在制作轻食时可科学地加入适量脂质食物,如每日可摄入15ml亚麻籽油,以更好地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本报记者 曹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山西市场导报】轻食食材如何助力全民健康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