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在一个医院待久了,成了专业组组长或学科带头人,特别是当有一定的行政职务后,如果不经常出去参加学术交流,不经常外出会诊、做手术,就会自信心膨胀,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水平、造诣什么的领先同行,但实际情况是,自己可能什么都不是,在某些方面,甚至连下级医院的医生都可以当你的老师。
最近几年,我经常受邀到外院会诊、做手术,有时一周可能都会有好几台。去的次数越多,接触的医生同行越广泛,遭遇到的病人情况越复杂,感触就越深刻。
很多人都以为医生外出会诊是为了钱,但实际上,钱可能是最不足挂齿的一个方面!
建品牌:手术刀就是最好的名片
当医生,我们对同行的了解,或者同行对我们的了解大多来源于口耳相传的道听途说,或者仅限于学术会议上那短短十几、二十分钟的交流、接触。手术直播时间长一些,但是因只是线上观摩学习,并没有参与其中,体会和理解都不深刻。
我做手术向来求细、求稳,特别是前往外院的会诊手术,尤其注意,因为做完手术后病人就交由当地医生管理,受时间和空间所限,我大多数情况只是电话了解情况或者隔空指导,所以,手术中我会尽量地消除一切安全隐患,杜绝可能影响恢复和疗效的风险点,大到切口入路、手术路径、切除方法、重建方式的选择,小到游离手法、结扎方式、引流管修剪、切口缝合的细节,我都力求完美。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次同台!
有一次,我受邀去一家地方医院做直肠癌手术,手术结束后当地医生请我吃饭,从饭局中的交流中,我能感受到他们的震撼,我相信那天之后,所有在场的人都记住了我,因为手术中的每一步操作,每一个细节都成了我最好的代言。
长见识:下级医院的“反向教学”
上级医院的医生前往下级医院会诊,通常是为了“传、帮、带”,在帮助下级医院解决某个病人具体问题的同时,帮助当地医院开展新技术,提升当地医院的学科品牌和学术影响。
但有时,会诊医生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去基层医院“补课的”!
上级医院由于品牌的影响,病人来源充分,医生专科细分严重,一个专科的医生往往只做他本专业的手术;基层医院由于规模和影响小,病人来源有限,医生没有那么多的选择余地,遇到什么病人就做什么手术,跨专业的综合知识反会更多,手术有时也做得很大。
所以,上级医院医生到下级医院会诊不要以为自己是单向输出,实际情况可能是双向学习,因为基层医院有最广大的病人群体,有疾病最原始的模样。
练技术:在“困难模式”中突破极限
我曾经跟团队的小伙伴说,我做过最困难的手术,不是在自己医院开展的手术,而是在外院会诊时做的手术。
外院的会诊手术通常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常规手术,由于病人身份特殊,要么是当地医院的医务人员,或他们的亲属,要么是当地的商贾权贵,他们不想到外地就诊,但对手术质量又有很高的要求,于是,邀请上级医院知名专家前来会诊;第二种是复杂手术,当地医院开展的经验少或没有开展过,但是当地医生想拓展业务范围,提高技术水平,扩大学科影响,于是把病人留在当地,邀请外院专家前来会诊指导;第三种是危重手术,病人情况危急,没有时间转诊到上级医院,或者病人在手术台上出了并发症,当地医生处理不了,于是邀请外院专家前来救场。
第一种情况,虽然病人身份特殊,但技术难度是最低的;第二种、第三种情况,不仅难度大,风险高,而且特别考验会诊医生的技术水平、外科技巧和临场应变能力。根据《中国医师协会2021年外科医师执业现状白皮书》:三甲医院专家在外院会诊的复杂手术中,器械不匹配率高达68%,团队首次配合的磨合时间平均需要23分钟,本院团队仅需5分钟。
所以,在外院做一台复杂手术,对医生技术的磨练和水平的提高抵得上在本院做十台常规手术,绝非空穴来风!
磨性格:手术台上的“禅修课”
外科医生分四种:一、技术好,脾气好的;二、技术好,脾气臭的;三、脾气好,技术臭的;四、脾气臭,技术也臭的。
按常人理解,技术好的医生,是最有资格发脾气的,因为他资历老、职位高、水平好,但实际情况是,技术越好的医生,往往脾气越好,待人谦和温煦,丝毫没有压迫感。
怎么回事?
除了个人修为和涵养的因素,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好脾气是在外院会诊时手术台上“磨”出来的。
到外院会诊,手术台上遇到病人情况复杂,手术做得不顺,谁不想发脾气?手术过程中配合不顺,器械不趁手,谁不想破口大骂?
但是,发脾气,破口大骂又能解决什么问题,除了暴露自己能力和修为的不足,加剧本来就尴尬、紧张的手术氛围,让其他人更无所适从,又有何益处?而且,对方又不是你的学生、你的下级医生,你凭什么骂?
所以,纵使有一千个发火、发脾气的理由,最后也只能打碎牙和血往肚里吞,自己慢慢消化情绪。
久而久之,性格就越磨越好,脾气越磨越顺。
那些经常在手术台上情绪不稳的人,不管他技术好不好,不用问,他定然没有经常到外面做手术,否则不会还是一副“大爷”的模样。
交朋友:每次会诊都是相识的缘分
朋友不愁多,多一个朋友多一条出路。
外科手术台上认识的朋友,都是有“过命”交情的人,特别真挚、坦诚。
我的手机通讯录上就有不少这样的朋友,他们逢年过节都会跟我发问候,日常工作中遇到复杂、疑难的情况也会把资料发过来,咨询我的意见。我举办学术会议,或者有事情需要他们帮忙时,也会第一时间跟他们联系。
而且,随着外出会诊次数的增多,认识的人越来越多,通讯录越来越长,就像一张关系网,越织越长,越铺越宽,托举着我们,走向更高的平台,更大的天地。
结语:别让舒适区成为桎梏的茧房
停在港口的船最安全,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
对外科医生而言,天天守着熟悉的手术室,确实不会出错,但也看不到更大的天地,收获不了更快的成长,遇见不了那些可能改变我们职业生涯的人。
真正卓越的医者,永远在寻找“不熟悉的手术台”!
走出去不仅是为了治病救人,更是打开职业视野的关键。
这个过程或许会充满挑战,非常辛苦,但是走出去的每一步,都是在打破限制我们的职业天花板;完成的每一台外院会诊手术,都是在给我们的成长铺路。(原标题:当医生,为什么要经常外出会诊?如果以为只是为了钱,格局小了!)